约3280字。
我看语文新课程改革
——教育随笔
广西德保中学:韦佳
基础教育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现在我国两亿多中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什么,怎么学,事关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这次新的课程改革的实施,充分表明了我国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好课程改革攻坚战的决心,预示着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的诞生。加快构建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和历史使命。1997年由“北京文艺”发起的对语文教学法的批判,虽然有的文章言辞过激,但却给语文教育以一剂“清醒剂”。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实在令人堪忧。好在适应新形势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来到,为语文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带来新的机遇。与新课程共生成、共发展,就是要我们自觉地走进新课程,自觉地接受新课程的洗礼。积极主动地去认真学习、体会和感悟。
一、 更新观念,树立课程意识。
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课改专家认为,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教的材料,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由这四个因素组成,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课改专家还强调,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劳动。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和落后的教学方法,以主人翁的态度投身到课程改革中去。
二、 改善师生关系,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是什么?教育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教师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渐达成一种共识: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有突破,而且在实践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变师生关系,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教师能否放下尊严和架子,能否从讲台上走下来,能否与学生做朋友,这个变化其实是很艰难的。专家认为,在新课程中,教师头脑中要有学生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不能光考虑教师怎么教,还要考虑学生怎么学?要用体现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考虑学生在某一个知识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活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等。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