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作文评价观及其教学启示
- 资源简介:
约6300字。
朱熹的作文评价观及其教学启示
福建省泉州市教科所 纪荣海
关于作文评价,朱熹并未作过专门系统的论述,其有关论述主要散见于《朱子语类》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本文对朱熹作文评价观的梳理也仅局限于此。朱熹对作文评价的主要观点有其历史影响,对改进我们目前的中学作文教学也还仍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对朱熹作文评价观梳理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择其要者谈谈朱熹作文评价观对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相关启示。
一、朱熹的作文评价观
1.要有“道”要“明理”
朱熹在《与汪尚书》一文中,明确提出“盖道无适而不存者也,故即文以讲道,则文与道两得而一以贯之,否则亦将两失之矣”[1]。他继承并发展了周敦颐“文以载道”的观点,认为文章是用来讲“道”的,如果不讲“道”,“文”与“道”就都会丧失。他反对“待作文时,旋去讨个道来入放里面”[2],他认为“道”与“文”是一体的,要么“两得”要么“两失”。
朱熹还继承了曾巩“学者应先志乎道”和欧阳修“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的观点,提出“这文皆是从道中流出,岂有文反能贯道之理”[3]的看法。他说:“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4]他认为文章是从“道”来的,“道”是文章的根本,而“文”是“道”的枝叶,作文要先有“道”,然后诉诸于“文”,不能本末倒置。由此可以看出他认为“道”在文章中是第一位的,“道”是作文和作文评价的起点,也就是说内容是第一位的,是作文和作文评价的起点。
朱熹还说:“今人学文者何曾作得一篇?枉费了许多气力。大意主乎学问以明理,则自然发为好文章,诗亦然。”[5]他认为“今人”出不了好文章,原因在于不“明理”,如果“明理”了,自然就能写出好文章,这强调了“明理”的重要性,告诉人们作文要先“明理”,“明理”了自然就有“道”,也就有了写好作文的基础。
2.要“坦易明白”“有条理”
朱熹认为文章的好坏,首先在于有没有内容,有没有明白正确的“道理”;此外,语言应平易明白,文章的内容即“道理”才能让人理解接受。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作文要“文从字顺”和欧阳修强调文章要简洁、平易、自然的观点,极力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