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教学回归课本

作者:武穴市实验中学 张 云  时间:2014/12/22 22:07:4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97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写好作文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还需要学生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感悟身边的一切。
  对于作文教学,最初我并没有认识到这种特殊性,只是侧重于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的传授,为讲作文而讲作文。所以,虽然自己花了大量时间在写作教学上,而学生们写作水平仍然无长进。
  随着教学的深入,我发现课本就是最好的作文范例。选入教材的课文,无论是从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还是从文章的语言上,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与其花大量的时间专门指导写作,不如用好身边的“宝藏”。把作文教学贯穿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把课文作为写作的素材库,模仿课文的写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借鉴课文的写作技巧,在大量经典课文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际浅谈作文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课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材是一个例子。”课文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作文范例和写作素材,可谓是作文教学的源泉和写作材料的仓库。从语文课本中我们能得到启发,获得写作的灵感,写出有声有色的好文章。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通过“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的经历,悟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最终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这一道理。而我班学生蔡灏在一次作文中,描写自己战胜困难的经历时就写了这样一个事例:和爸爸在野外游玩,当过独木桥时,他非常害怕,爸爸开导他,让他每次迈出一小步,一步一步地,他最终走过独木桥。可以说,这个学生就是巧借课本的素材灵活变换成为自己的。再如,整个初中阶段,鲁迅的文章所占的篇幅是最大,每册语文课本都有他的文章。他的爱憎分明,他对封建思想的批判,他对童年的回忆,他对师长的尊敬,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弃医从文经历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高爱国热情。这也成为爱国类题材的极好材料,为学生写作此类文章积累了素材。
  在这里,我并不是说让学生全部照搬课文,而是让他们把课文作为例子,举一反三,关注生活,写出与课文同一题材、与人物同一性格、与景物同一意境的现实生活中的事、人、景来。
  所以说,让作文教学回归课本,有效积累挖掘课文素材是相当必要的。这样,不仅让他们掌握了知识,还可以解放他们的作文观念,丰富其写作内容,进而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二、课文,为学生提供了诸多的写作技巧。
  写作素材有了,当然也要讲究一定的写作技巧。其实,选进我们教材的课文,都是经典之作,而且,我们的课文阅读有很多时间就是在鉴赏文章的写作技巧。譬如学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们会讨论到这些问题:这篇文章采用了插叙的手法,文章中过去的事情是如何引出来的;文章几次写到了爸爸的花,花在全文结构中起到怎样的作用;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的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请说说文中所用的伏笔。这些都涉及到文章的结构技巧,学生在欣赏课文的同时也解决了作文的写作技巧。又如《走一步,再走一步》通过脱险经历感悟生活哲理,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正是我们初中生需要掌握的重要写法。如果我们能经常把这种阅读鉴赏延伸到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对学生作文的指导效果定远远超过独立安排作文课来凭空讲解这些写作技巧。
  如果一篇文章立意新,构思新,但是语言贫乏,就会直接影响到文章的表达效果。而课文为我们扮靓语言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比如冰心的《观舞记》,舞蹈本是一种视觉形象,作者尽可能把它转化为了语言形象。用了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段,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 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悉……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等,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我们就可以借鉴这种用修辞来达到语言生动形象目的的方法。又如沈从文《云南的歌会》课后习题中涉及到人物的描写方法,对翠翠的描写就是侧重于写人物的空灵动人之美,写虚的。人物的空灵之美如何写,就需借助修辞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像这样的手法,这样的语言,正是学生的不足。因此,模仿和借鉴课文语言,将有助于快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这种在学课文的同时,掌握相应的写作技巧的作文教学方法,比我们单纯的进行作文指导有效地多了。每篇课文学习一些相关的写作技巧,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定会提高不少。
  三、课文,为教师提供了合适的写作话题
  课本中有许多课文注意到了与学生实际情况的结合,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经常会闪出自己的感悟。选择作文话题,我们完全可以就地取材,回归课本,让他们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这样,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明确了写作内容,有感而发,自然能“言之有物”。我觉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作文话题: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自行设计课后写作练习。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亲情的文章。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引起了我们的共鸣。在学完这些文章后,学生情绪高昂,我趁机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给我温暖的一个人》。很多同学的文章写得比平时的作文要好。问及原因,他们说通过课文的学习,深入体悟了平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话写,知道怎么写才能达到感染人的效果。由此可见,一个适合学生写作的话题对于作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其次,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创造,补出精彩。不少课文中存在“空白”,写作时,可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对作品空白处进行填补,从而另造新文。例如学完牛汉《我的第一本书》后,我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一道题:文中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任选一个,在课文所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试图通过写作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有时,课后习题的设计也涉及了不少的写作内容。而且,这些写作不仅跟课文内容密切相关,还延伸到课外阅读的内容。如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雪地捕鸟的过程用了“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拉”等一系列的动词,准确的语言让人回味无穷。所以课后习题有这样一道题: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是一系列动词。再如《闻一多的说和做》课后习题四: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这些习题从课文内容出发,扩展到课外知识,不仅达到了让学生练笔的目的,而且起到了促使学生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作用。
  让作文教学回归课本,是提高作文教学成效的一条有效途径。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课文的典范作用,力求通过课文这个载体,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运用练习,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