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00字)
作文教学呼唤学生的主体回归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彭玉华
华东师大陆有荃教授指出,教育最大的问题是解决怎样使学生爱学的问题,因为只要学生喜欢并爱好学习,其他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话虽有些绝对,但却是充满道理。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作文教学的最大问题是解决怎样使学生爱写的问题,因为只要学生喜欢并爱好写作,其他问题也都会随之解决。江苏省张家港一中特级教师高万祥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作文教改,可以百花齐放,但却有一个共同的检验标志,这就是不管什么地方,学生不怎么怕写作文,或者比较喜欢写作文之时,就是作文教学的成功之日。那么,怎样使学生爱写作文呢?笔者以为最根本的是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写、爱写、想些。反观传统作文教学,也正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为考试而些,为老师而写,为他人而写,使得学生众口一词、无病呻吟、为文造情,厌写、怕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一、 主体缺失:传统作文教学之弊
传统作文教学问题多多是不争的事实,叶圣陶老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旧式语文教学的三大弊病,其中有两条就是针对作文教学而言的,一是在作文教学上要求模仿一套程式,二是读书作文不是为了增长知识,发表思想,抒发感情,而是为了考试。叶老从作文教学方法和价值取向两方面对旧式作文教学之弊进行了总结,时至今日仍振聋发聩,因为直到现在这种作文教学局面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就价值取向而言,学生作文还是为考试、为老师而写,为写作而写作,写作异化为应付作业和考试拿分的手段,忽略了自己的存在。就写作方法而言,从书本到书本,以模仿为主的技术训练方法仍占最主要的位置,有研究者把这种僵化的应试模式作文概括为:“闪光点”的记叙文、“格式化”的议论文、“生动”的说明文和“小文人”语篇。说着别人说的话,思想着别人的思想,僵化模仿的结果是学生思想的缺失、语言的同化、情感的苍白,最终导致学生个性的湮灭、创造力的丧失。一言以蔽之,学生的主体缺失是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
具体说来,这种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显性缺失。所谓显性的缺失,是指表层的、能看得见的缺失。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作文都是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完成答卷,出于应付、应试而不是应需,不是真正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基于这个前提,学生作文的次数、时间都是由教师规定,不管学生想不想写,愿不愿写,一个学期至少六次、两节课的时间,教上一篇不少600字的作文是一个基本点要求。从作文命题来看,虽然近年来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