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课时,约6600字。
教学设计《我与地坛》
兰州市榆中县恩玲中学 金玉成
【教材说明】
《我与地坛》(节选)是史铁生用十五年的时间餐无生命的结晶。文章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抒写人生感受,表现了作者残疾后由自伤轻生到寻找新的生活道路的勇气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痛苦、复杂、深沉的感情。全文共分两部分。前部分写地坛荒芜中的生机。作者以地坛的荒废来自比和衬托,写出了截瘫后难言的苦衷和悲伤;又以地坛荒芜中的生机烘托自己求生的希望和决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生命的思考、解读贯穿始终。后部分以饱含激情的笔触,写出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真挚的爱。正是这伟大的母爱给了儿子生存的勇气和力量。与疾病抗争,追求新生,开拓人生新疆域是本文鲜明的主题。
教读本文,首先应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概括前后两部分的要点,感悟由“生”到“死”的复杂情感,解读“我”、地坛和母亲三者的关系;其次,应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深刻体会作者截瘫后十五年来生活中的哪些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进一步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增强应对苦难、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激发学生理解母亲、感受母爱,把发自内心的最真最美的赞誉献给母亲。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2、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3、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饱含感情、充满哲理的写作方法。
4、体会作者的真切感受,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教学难点】
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教学重点】
寻找线索,把握文意,感悟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由此解读文章的内涵。
【教学方法】
通过对全篇的感悟,引导学生分析、诵读和讨论相结合,在对全文的具体认识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认识史铁生
2、教师朗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引导学生对史铁生的生命观,以及文章的风格作一个大致的了解。
3、理解《我与地坛》的整体思想内容以及节选部分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及其他背景
(一)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 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小说记述他在初残后工作于街道小厂时的经历。有人称誉它:“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
他的作品一方面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
史铁生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去向。”这也是对他作品的最好的注释。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