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60字。
为学生架起一座“说”的桥梁
——浅谈语文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作用
龙游华茂外国语学校 詹宏锋
摘要 “口语交际”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师正确把握“口语交际”的目标和内容,研究“口语交际”的教学方法,对贯彻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运用能力意义重大。经过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应在搭建课堂说话平台、设置交际情境、开展小组合作、开拓实践途径等方面作出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 口语交际 ; 情境 ; 生活 ; 课程标准
二十一世纪,西方社会对口头表达能力十分看重,他们把 “舌头”与“金钱、电脑”并列当作人生三大战略武器,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伊勒特教授也曾说过,“在造就一个上流人的教育中有一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优美而文雅的谈吐。”在愈演愈烈的人才竞争中,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否顺利实现与世界的接轨,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这无疑已对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构成巨大考验,或许正因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训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显然,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它立足于学生的今天,放眼于祖国的未来,具备无限的前瞻性。如何将这一理念贯彻到底,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语文教师 有责任自觉地为学生架起一座“说”的桥梁。
一、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说话氛围
虽然现行人教版七一九年级教材将系统的“口语交际”安排在“综合性学习”中,但作为一种实践能力,我认为这块内容还是应始终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语文课堂现应成为学生“敢说”,“乐说”的口语训练主阵地。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师道尊严”等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言堂”现象始终未得到有效控制,对学生不同见解“轻则打断,动则喝斥”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语言表现机会,并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语言心理障碍,限制了他们的语言发展,使学生的课堂表现总是“沉默寡言”。能否扭转这一现象,关键在于课堂的组织者——教师。
首先,教师应正确审视自己的课堂地位。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精神,教学过程是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生转变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人是真理的化身,每个学生都有被理解,展示自己才华的权力,所以教师不应该以权威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搞“一言堂”,而应该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对话,搭建自由、民主的课堂说话平台,鼓励学生多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学习的情趣,使之有积极的语言表现。
其次是让学生放胆说,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心理世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显然,只有满足儿童的这种需求,学生才可能敞开心扉,敢说话,敢提问,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新课标下人教版新教材已经力图体现课文主题的多重性、练习答案的开放性,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需求,已经赋予学生放胆发表见解的可能。作为新教材的实施者,我们必须严格遵循新课标要求,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积极提供学生说话的机会。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鲁迅的《风筝》一文时,指导学生探讨课文主题,曾无疑处设疑“弟弟的忘却是真是假?”由于题目本身不难,而且富有挑战性,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发言,有的同学说:“弟弟并未真的忘却,他说忘却是为了避免哥哥的尴尬。”有的同学说:“弟弟的忘却是真的,因为时间已经遥远,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