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前五分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作者:永嘉碧莲中学 郑建东  时间:2005/11/15 18:43:4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303


  当前,社会一体化的进程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愈来愈密切。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也就成了摆在广大教师面前迫在眉睫的一个课题。
  但口语交际的能力不可能一朝一夕速成,更不可能通过几节专门的口语交际训练课就能达到目标。故事会、演讲赛、辩论赛诸如此类的形式主要是作为一种检验训练结果的方式。某些语文教师说举办几次上述那样的活动,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是一种形式主义。实际上,这是不太可能的。只要稍稍分析一下,就会知道那样的活动虽然对学生有一定激励作用,但这是极其有限的。首先,它不可能经常举行,因此也就不会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产生长期的作用,使学生得到经常性的训练;其次,在这种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作为一种能力培养,它是一项长期不断的工程应贯穿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多年来,我有效利用课前五分钟,对学生口语交际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把它整理起来,与语文界同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
  一、含义及利用形式
  1、“课前五分钟”是指上本节课内容前的五分钟而不指—上课铃之前的五分钟。利用课前五分钟是指导在这五分钟内进行听说能力的有序训练,与阅读、写作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素质。   
  2、利用的形式有讲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一事一议(内容可以是身边发生的小事,社会热点,国际时事等),两分钟小辩论等。
  3、每次两人发言,每人两分钟左右。然后让一至两名学生简评,最后教师适当总结。
  二、理论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9条: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3、《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都有详细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三、具体操作
  课前五分钟的利用分为两部分。第一是训练,第二是检验。训练又分为叙说古今故事,关注身边事物,探讨热点话题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细致而明确的目标,三个阶段由易而难,循序渐进,要求逐步提高。一个阶段结束后,就进行一次检验。
  训练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如下:
  叙说古今故事。古今中外的神话传说、童话寓言、轶闻趣事,都是讲述的题材。故事每个人从小经常听,也喜欢听。利用这一点,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课前发言的习惯,锻炼学生的胆量,以便使学生在公共场合发言能做到情节完整、吐词清晰和基本流利。同时初步让学生了解讲述故事要注意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声音变化和态势等。
  关注身边事物。每个人的身边会接触许多事物,每天都会发生许多的事情。即便是学校的生活,只要善于观察,有一颗敏感的心,也会觉得身边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要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己身边的一事一物,对看到的(包括从书中读到的)、听到的事物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课前把自己的见闻感受表达出来。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即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他们养成一种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达生活感受的良好习惯。
  探讨热点话题。这是第二阶段的深化和提高,所谓热点话题,是指在社会上影响比较大而大家非常关心的话题。比如申奥成功、中国加入WTO、中国足球冲入世界杯、9.11事件等,也可以是电视新闻栏目,当然也可以向学生征集他们关心的话题。探讨之前,教师或同学讲述事情的基本事实,或者先让学生观看电视,然后请学生就听到或看到的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阶段主要是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开阔学生眼界,并且从这些事情中进行分析和思考,学会提出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在两位同学发言其他同学评价之后,获胜者将在平时考核成绩中加分。
  上台发言以座次为顺序,每个人都参与,评论则自由发言。形成规律后,每个同学都知道该哪一天发言,往往很早着手准备。要说得好,就必须认真准备;要评得好,就必须认真倾听。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评论的同学也往往能说出子五寅卯,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所提出的要求是相符合的。这不是子虚乌有的凭空想象,关键是教师重视的程度,以及如何去引导。
  检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虽然对学生每天的发言都有及时的评价,或表扬或指出不足,但是举行活动进行检验仍然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重视,也可以使学生有—种成就感。检验的方法是上述每个训练阶段结束后,依次举行一次班级故事会,讲演比赛和辩论赛。这样的活动不但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在整个学校牛活中,其意义也是不言自明的。
  四、作用与效果
  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训练,其作用是多方面的。最明显的情况是,学生的胆量提高,参与意识大为增强,表达能力提高。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班队活动中,学生都乐于表现自己的亮点,展现自己的才华,并在这一过程中增加了自己的信心,增加了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这一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一方面每一阶段的训练都促使学生去阅读,去观察;另—方面一个人的阅读面极其有限,—个人的精力也是极其有限,但在课前的发言中,学生把各自所知道的知识讲述出来让大家听,使同学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信息,增加了许多知识,无疑这也应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像在热点探讨中,许多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看法,相互启发,使他们学习到从多层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法,而这样就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加强。
  五、认识误区及解释
  也许一些教师会认为一堂课用五分钟(甚至有时超过五分钟)进行这样的训练浪费了时间,课堂上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观念。首先,从语文课程的性质来看,语文课具有工具性,也就是说学习语文要为人们的日常交际服务,应具有日常交际工具的功能。而人们的日常交际最主要还是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来进行的。其次,从语文教学的目标来看,过去的《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能力。现在的《课程标准》更是对每个学段的口语交际训练作了具体而详细的规定。再次,从课堂效果来看,—堂课如果能够有效利用好四十分钟进行课文教学就已经非常不错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洪镇涛说:“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谓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语言材料(即吸收,其途径是听、读)和运用语言(其途径是说、写)来提高语文能力。”洪老师从语文教学的根本上来论述学习语文的途径,明确指出:学习语言,听说和读写同样重要,甚至听说比读写更重要。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为课前五分钟的口语交际训练而担忧,因为,这和课文教学一样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我们要做的是,由于时间的相对缩短,在课前刘教材要进行更加认真细致地分析和研究,去设计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四十分钟的利用效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