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10字。
激活课堂教学
——将新课程进行到底
鄞州区云龙镇中学 马晓奕 315137
内容提要:通过课内预习、教师角色转变、设计开放性问题、树立批判意识来还学生一个“个性”的自我。通过恰当的、有要求的讨论来助其高飞。通过挖掘文本、迁移情感给学生注入一股心灵的甘泉。通过创造性地改编教材、运用网络媒体、深入生活给学生一片历练的天地。通过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资料;追加富有创意的练习、相关思考等途径给学生一片肥沃的土地,使课堂在课外得以延续,变有限为无限。
关键词:个性、合作、人文、综合、发展
传统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语、修、逻、文、字、词、句、篇、这一骨架和时代背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等几块肌肉,没有了血,没有了活力,成了名副其实的“木乃伊”。教师的教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课堂成了教师上演独角戏的舞台,学生始终是教师或教参的忠实听众,课堂教学对学生而言是一潭死水。久而久之,他们成了简单的接收器,丧失了自我,犹如长期被人眷养的小鸟,失去了振翅翱翔的能力,甚至失去了要振翅翱翔天空的意识,这无疑是可悲的。身为人师,怎能让这样的悲剧上演?而新课程无疑是我们的源头活水,我想:我们惟有将新课程进行到底才能激活课堂教学。因此,我说:
一、 给你们一个“个性”的自我,让我们一起畅想。
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个个都是活生生的有灵性的人,他们有想象力、有创造力、有表现欲……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应由演员变为导演,让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寻找自我的时间。
以往,预习大都以在课外看或读几遍课文的形式存在,可以说极少有学生把它视为作业,即使明确提出要完成哪些题目,学生也是完成任务似的草草了事,“用心”一词无从谈起;如此心浮气躁的预习,课堂上会有学生的自我吗?课堂允许学生畅想吗?所以课内预习极为重要,它能从时间上保障学生沉入文本品味体验,是学生寻回自我的前提。
预习时,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必做的思考题引领他们寻找自我,思考题以开放性的为宜,否则预习与新授课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做练习与对答案的关系,沦落得比传统还传统。此外,教师可以添加1~2道探究题激发他们挑战自我,在有思考结果的基础上四人一组讨论一番,有助于探究的深入抑或见解的完善。当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时,教师的必做思考题数量可以逐步减少,探究题可以由学生自己去发现,之后自己讨论解决或课后查资料解决。甚至可以尝试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单元主题和课后练习等确定组内的预习要求,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学识、才智去思考、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信心和机会。
以往,教师霸占着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更可怕的是他们还操纵着课堂上的一切,用自己预设的一套来束缚富于个性、富有灵与肉的学生。又因教参的局限,学生的回答常常遭受失败的打击,渐渐的,形成恶性循环,教师也只能包办代替。
新课程的课堂里,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要意识到只有学生通过你的引导作出精彩纷呈的回答才是你水平的体现,也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拥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学时问题设计也应是开放性的,使学生的回答多元化,否则学生就失去了表现自我的机会。课堂回答中凡是言之有理的教师就应该积极评价加以肯定,这能大大增强学生展示自我的信心。有道是: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冲破盲从书本、膜拜师长的思想牢笼,让课堂上有不同的声音。力图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二、 给你们一对雄健的翅膀,让我们一起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