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00字。
引生活之水,做真情文章
——新课程视野下作文教学的重新建构
(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彭玉华 200062)
摘要:应试教育的樊篱,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脱离生活实际的被动写作,感情虚假的无病呻吟,注重结果的单一评价等使作文教学陷入困境,效率低下。新课改理念启示我们:作文教学应以人为本,为人而文,让作文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应自主合作,为情而文,让生活成为学生作文的一部分;应注重过程,多元评价,让学生从写作中获得前进的动力。
关键词:以人为本、自主合作、为情而文、多元评价
古人云:“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在西欧教育史上,“写”曾经和“读”、“算”被称作“三基”,即其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2]p301)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知识爆炸和信息高速传递的今天,写作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使之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是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愿望。为此,许多同仁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或从教学论入手,探寻作文教学的规律、策略;或从心理学入手,解密学生作文的心理机制;或从实践入手,进行作文教学试验……这些探索和实践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推动了作文教学向前发展,为作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尽管这样,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个中原因复杂自不待言,但:应试教育的樊篱,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脱离生活实际的被动写作,感情虚假的无病呻吟,注重结果的单一评价应是其中主要原因。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目标,审视并解析这些新观念,对我们进行作文教学改革,重新构建作文教学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以人为本,为人而文,让作文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
作文是什么?为什么要作文?许多学者、专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表述,有人认为,学生作文是运用语言准确、有条理里的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高级思维活动;有人认为作文是把思维活动转变为语言表达出来。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则认为:“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以上表述虽有不同,但都肯定作文是表达的需要,是学生生活的需要。对此,《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则进行了集中的表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课标》从两方面指出了作文教学的本质,一是学生作为具有生命的个体的生活需要, 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必然要通过“表达和交流”和其他人进行交往、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生存;同时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一种手段,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等不断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并在这个过程中砥砺自身品行,磨练自身意志,提升自身素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人格。二是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为写作是一种综合活动,需要语文知识、能力,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因素。其实上述两点是内在统一的,因为语文学习的目的还是落实到人身上,为了人的发展。这样看来写作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生活、发展的需要。
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主要是为应付考试服务的,因为作文分值大,所以教师教、学生学都是围绕考试进行的,考试拿高分变成了作文教学的最高目标。目标决定着行为,行为又制约着目标,于是,作文教学中的种种怪圈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教师重“流”轻“源”,重技能训练,忽略引导学生重视写作之本——生活,忽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学生说假话,唱高调,迷失自我,抄袭成风……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导致了学生作文目标的错位,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同时也湮灭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据资料显示,中学生喜欢写作文的仅占15%,而害怕写作文的却达到61.2%([4]p165),致使作文教学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