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语文教育的“教育”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10/5 16:14:18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300字。                      
 简论语文教育的教育
                         浙江诸暨师范学校  杨东方
摘要:本文从观念出发简评百年语文教育,并从当代阅读理论和知识观探讨新世纪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较高语感水平的人,一级目标是态度与技能的培养,师生之间是真正民主平等的关系。
关键词:文以交际  文以载道  当代阅读理论  当代知识观  语感  合作学习
                                 一
    一切发展中的事物都是不完善的,不完善的东西都需要教育。教育也是如此,它当然也需要教育,当前所谓教育改革大概就是此之谓。然而目前教育改革的进展却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不能感到轻松的——修修补补显然是不够的,关键在于教育观念的改变;而观念是一种比较长期的文化积淀,破除它非一日几人可为,可谓任重而道远。这几年关于语文教育改革的讨论,回归人文性的呼唤,圈外人狂喊,圈内人反思,可谓轰轰烈烈,但我个人却深深体味到:这也许就是历史的本来面目,社会发展使然罢了。不是吗?看看我们对教育目的的表述就明白了:“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①回顾百年中国语文教育史,正是如此。有人认为,语文教育存在着两个效能,A效能:丰富并扩展人的精神体验,培育人的心灵,通过语言形成人的自我个体生命,也就是文化濡化。B效能:训练并提高人的语言交际与思维(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而对这双重效能的理解,使得中国语文教育从“五四”时期开始便诞生两大思潮:“文以交际”和“文以载道”。 ②确实,叶圣陶的“为人生,为生活,为交际”的语文教育目标为语文学科从传统的经学附庸中彻底解放出来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发展到后来由于一味强调应试 (应试从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教育的不公平而演生的),而演变成为纯技术化的训练,违背了叶老一开始提出的为“人”的出发点;而“文以载道”之“道”从一开始诞生起便狭窄化——这是中国国情和传统人格特征使然。因为二十世纪的中国忙于革命与政治,“人多力量大”,轻视个人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传统儒家思想在现代教育上投下的阴影:以群体价值取代个人价值,忽视作为独特个性的个体的存在。这是一种无意识积淀,“一滴水只有融进大海才能永不干涸”固然有其辨证的色彩,但过分倾斜,必走向极端,那就是忽视了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个体不成功、不发展,何以谈整个民族、文化的复兴昌盛?眼前语文教育陷入困境也是很可以理解的事了。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什么是教育?教育的对象是什么?教育的目标又是什么?
    现在又有人将九十年代宣扬的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也偏狭地理解为文以载道,我认为值得商榷。按李震在《一场重要地讨论——关于语文学科性质地争鸣综述》里所言,人文性有三层含义,其中第三层是应该着重一提的:“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所以说。要说是“道”,也非往日之“道”。往日之“道”,固也重人格的培养,但那是无个性的人格,是类人格,而我们今天要提的“道”。外延比往日的要宽泛得多,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接受思想教育(往往又是政治道德思想的教育)。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