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习近平学写作文:巧讲故事远胜口号呼喊
- 资源简介:
约3810字。
跟习近平学写作文:巧讲故事远胜口号呼喊
●安徽 牛锐
【写作指导】
平常批阅学生作文,发现一些学生写作文时为了突出中心或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都特别的爱喊一些口号。结果这样的文章不但不引人共鸣,反而“训人一的意味相当浓郁,让人看了心里不舒服。还有的同学写作文时很少引用故事来说理.这样文章写的就显得很松散游离,写得欠深度、欠力度,没有说服力,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不会运用娓娓动听的故事来启发人、感染人,这样也就缺少了发人深思,引人共鸣的力量。
我们生活在大集体中,我们身边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好故事,人人都爱听故事,好的故事可以凝聚人心,可以扣人心扉,作文中引用一个好故事,它既有利于我们表现中心,使文章水到渠成,同时也会引起读者的遐想,给人以无尽的感染。
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先生就善于在文章中讲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11次出访31个国家,足迹追及亚、非、欧、北美、南美、大洋洲六大洲,并在13国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纵观这13篇海外署名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个性鲜明的风格及特点。习主席海外署名文章最鲜明的特点是保持他善于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风格与特点,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习主席曾说,讲故事比讲道理更好。如他发表在比利时《晚报》上的文章,一开头就写到“我曾看到两个故事”:有位比利时人,从2004年起,一直在中国西南边陲指导当地农民种植咖啡豆脱贫致富。有位中国人,1990年来到比利时,用高超的医术,让众多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然后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从这些故事中“让我感受到中欧友谊和合作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从2000年前的古丝绸之路走来,让亚欧大陆上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人们携起手来,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是中国人民和欧洲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习近平从故事入手,既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爱好和平、珍惜和平的善意,也形象地表明了中欧友谊和合作的强大力量,既让听众心领神会,又让听众心驰神往,给人以无限的美好愿景。
习近平在对马尔代夫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在马尔代夫《今晚报》和太阳在线网同时发表题为《真诚的朋友,发展的伙伴》的署名文章中也讲了让人听后为之动情的故事:“中国和马尔代夫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早在中国明代,中国航海家郑和就率领船队两度到过马尔代夫,马尔代夫国王优素福也3次派遣使者来华。今天,马累国家博物馆中陈列着当地出土的中国古代瓷器和钱币,成为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习主席用这样中马人民都熟知的故事来说明中马友谊来往源远流长,意在告诉人们中马人民我们的先辈开启了中马两国友谊的先河,我们这一代人应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优良的传统,在新时代里继往开来,共创繁荣。这些话虽然习近平没有明说,但从这些故事里听众都会明白习总书记这些话的良苦用心,这样要比那种只呼喊“我们要团结,我们要友好……”这样干瘪的口号更有感染人的力量。
习近平在斯里兰卡仿问时,也在斯里兰卡《每日新闻》报上发表文章讲述了两国高僧法显开启千年佛缘、郑和七次远航的历史纽带、患难见真情的米胶协定,以及两国人民在印度洋海啸和汶川地震中守望相助的感人佳话:他发表在澳大利亚《澳金融评论报》上的文章,生动列举了被誉为“光明使者”的澳大利亚眼科大夫格拉翰姆为中国多名眼疾患者进行手术,而当澳大利亚多地遭受严重火灾时,中方迅速向澳方提供火灾卫星数据,施以援手,留下了许多两国友好来往的佳话。他发表在《新西兰先驱报》上的文章,生动地写到:“提及中新关系,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两幅动人的画面”,随即讲了两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