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00字。
文言文名词活用现象的辨析
【摘要】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名词活用作状语和名词活用作动词这两种特殊语法现象的辨析一直困绕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关教辅资料的表述也存在分歧。本文通过分析两者的基本特征,找到它们之间的区别点,使这一问题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以解决实际学习中的问题。
【关键词】文言文,词类活用,辨析
【作者简介】崔海龙,中学一级教师,1990年毕业于原甘肃省张掖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现河西学院)。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现任教于云南省玉溪市华培外语实验学校。
关于古代汉语名词活用的现象不外两种,一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一种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在目前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对这两种现象的判断标准存在着明显的分歧,我们先来看一下出自高中语文第一册《过秦论》这篇文章中同一个句子的注解:
例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其中关于“瓮”、“绳”这两个词的解释,《高中文言文译注与赏析》中的注解为:“瓮、绳:名词作状语,用破瓮,用草绳。牖、枢:名词作动词,做窗户,系门枢。”①在《文言文双色诠解•高中卷》中注解为:“瓮、绳:名词作动词用,用瓮作,用绳子系,分别带宾语‘牖’、‘枢’用动词。” ②这样标准不一的解析,给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究竟如何区分它们,才能够准确的掌握和识别这一特殊语法现象呢?首先必须弄清楚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的基本特征和判断标准,然后找出它们二者的本质区别,这一问题就能够解决。
一、名词用作状语的判断
在《古代汉语》一书中,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有的表示比喻,有的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
第一,表示比喻。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例如: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人啼而立”,意思是像人似的站着啼哭。其余由此类推。
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这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当作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例如: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虏使其民”,意思是把秦国的人民当作俘虏来使用。其余由此类推。
第三,表示处所或工具。例如:
舜勤于民事而野死。(《国语•鲁语》)
童子隅坐而执烛。(《礼记•檀弓上》)
秦王车裂商君以徇。(《史记•商君列传》)③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王力先生提出了一个通过普通名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来判断其用作状语的标准,他认为:“用作状语和用作主语的名词一样,其位置都在动词(谓语)的前面,因此,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谓语)的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