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00字。
一样月光两样情——两篇外国经典散文的比较阅读与欣赏
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 乐燎原
星星和月光
(前苏联)邦达列夫
村落沉睡了,幽暗的夜空泛着银光。一颗绿色的星星,像夏夜那般温柔,它从深奥莫测的苍穹,从遥远的银河深处,若隐若现,友爱地向我眨着眼睛。当我走在布满灰尘的夜路上,它随我同行;当我停在桦树林边,在那幽静的树荫下,它就守候在树丛中间;当我走回家门,它就从漆黑的屋檐后面向我亲切而温柔地闪着光辉。
“这就是它,”我想,“就是我童年时代的那颗星星。那般关切,那般柔情!我什么时候见过它?在什么地方?也许,我心中一切最美好、最纯洁的东西,都应归功于它?这颗星星也许是我最后的归宿,那时,也像现在这样,将用它那善良而欢乐的闪光来迎接我?”
这是不是和永恒的联系?是不是和宇宙的交谈?这一切至今仍像童年时代神秘的梦幻一样,是那么不可捉摸,又是那么美妙。
一个不眠之夜,我忽然想起一句奇怪的话:
“月光并非照耀着每一个人。”
为什么不是每一个人?为什么恰恰有月光?这句话一整夜都在我心中萦绕,它蕴含着一种美妙而神秘的含义,在它的潜在语中有一种令人痛心而又深不可测的意味。我幸福地生活在它那淡蓝色的气氛和迷人的隐秘之中,而这种隐秘像女人的柔情一般,向我预示着某种极大的欢乐和幸福,因为这句话的含义总是与女人息息相关。
到早晨,我又觉得这句话变得灰暗、模糊、毫无意义了。可是后来当我把这句话写了下来的时候——蓦地,夜间那种感觉又在我心头像火花般闪现出来;同时,我在遥远的青年时代不止一次遇到过的年轻人爱情的穿堂风也从我面前掠过。这时我想,现在我才揭示出这句话的全部潜在意义。它并非充满着欢乐,而是充满着对世界上许多在春天没有享受到月光的人们的哀痛。
【作家介绍】
邦达列夫(1924—),出生于一个职员家庭,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他曾经说要写一本“人生万花筒”的书,记录人们的生死、爱情、人性、道德。50年代,他的战争题材作品,体现了“战壕真实”的创作倾向。60年代末的《热与雪》,表现了当年苏军在斯大林格勒西南大草原狙击德国坦克部队时的浴血奋战,被公认为“战壕真实”与“司令部真实”相结合的代表作。后又以《寂静》、《两个人》、《岸》、《解放》、《抉择》等小说和电影不断引起轰动。
月 亮
(日本)池田大作
秋天已经深了,早晚凉飕飕的空气沁人肌肤。
我们的国家在花鸟风月——大自然之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