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250字。
优化语文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临泽县 平川中学 杜艳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造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要求全民族都要树立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开启学生想象、创新之大门,让他们潜在的智慧因素活跃起来,壮大起来并使其不断地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其途径之一,就是优化语文教学方法,训练学生创新能力。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质疑问题
探究情境的创设应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采取适当的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方法,追求教学过程开放与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于质疑,诱发、激励学生不断实现自我突破。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我讲课时注意挖掘教材中具有某种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发展思维。
古人云:“学贵有有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见,质疑是进步的前提,是创新的起点。质疑实质上是一种创新精神,它孕育着创造。提出问题,是教学创造活动的牲,有质疑本身就是创造。也就是说,
学则须疑,只有疑才有思,有思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1、激情设疑,诱发思维。如教说明文《人类的语言》,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拟人手法,引入新课。
2、变序设疑,启发思维。这种设疑,打破事物发展顺序,先果后因,把事情某个紧要部分提到前面,从而形成悬念,以此启发学生思维。如教《愚公移山》一课时,可先设问:谁移山?为什么要移山?怎样移的?移的结果说明了什么?这样,提出一些悬念,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3、层层设疑,训练思维。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揪住学生的心,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如教《岳阳楼记》一课时,可针对“或异二者之为”设计出一连串疑问:“二者”是什么意思?文中指哪二者?迁客骚人为什么会产生这“二者”感情呢?作者同意这“二者”之为吗?为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这样扣住一词,带活全篇,疑问一环套一环,一层深一层,促使学生不断进行判断推理,始终处在积极思维状态。
4、想象设疑,发散思维。想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某些课文言尽而意未尽的语言材料,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比如教学《孔乙已》一课时,针对课文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可这样设问“你认为孔乙已死了吗?为什么?”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进行了大胆的合乎逻辑的创造性想象,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学生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也有了更具体、更深刻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