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70字。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平阳一中 王若冰
教学目标:1、理清线索,体悟作者从地坛和母亲那里得到的生命启示。
2、引导学生进行初步鉴赏评价性阅读,并通过阅读得到思想、写作上的一点启示。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上课)(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师:大家看到黑板上的“人”字了吗?你知道为什么这个“人”字会稳稳地站着吗?(下面有不少同学在嘀咕:因为有一撇一捺。因为有两只脚……)对,因为它有两只脚,构成一个支撑性结构。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双腿,他又靠什么来支撑他的世界?
生(1):靠理想,靠毅力。
生(2):靠希望、信念。如果没有了希望,他就得去死。
师:是的。本文的作者史铁生,在他最风华正茂的年龄上被命运之神残酷地夺去了双腿,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倒坍,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后勇敢地站立了起来,在文学道路上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支点,使他走出人生的低谷呢?今天我们可以从他的一篇散文《我与地坛》中找找答案。
师:大家都看过这篇文章,能不能说说本文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
生(3):是他的母亲。看着儿子整天失魂落魄的样子,母亲忍受这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
生(4):他的母亲去地坛找不到儿子时,我真的可以想像出母亲那时有多么地绝望。
生(5):我觉得作者对母亲的这种忏悔之情也很感人。
师:看来最能拨动你们心弦的还是文中写到的母亲形象。
有人说母亲是一首不衰的歌,她让儿女们从古唱到今。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可能都写过好多回《我的母亲》之类的作文了。你是怎样写的呢?
生(6):大多写母亲对我学习、生活上的关心。比如她自己省吃俭用,却不忘给我买好吃的,说我学习辛苦,需要营养。
生(7):每个星期六回家,母亲总是准备好了一桌热腾腾的饭菜在等着我。
师:往常看大家写母亲的作文,总是写天凉了,母亲给我送衣服;下雨了,母亲给我送伞;从学校回家,母亲总是忙着下厨房;回校了,母亲总是准备了一大袋东西,叮咛了再叮咛。(生笑)
师:确实的,这些也能体现母爱。但本文作者有没有写这些?为什么不写,对双腿瘫痪的儿子来说,不是更需要母亲生活上的照顾吗?
生(8):是需要,但精神上更需要有人帮助。
生(9):对一个在风华正茂的年龄上被夺去双腿的人来说,他的痛苦,精神上的摧残是难以言喻的。因此,此时他最需要的是有人在精神上给他勇气和鼓舞。如果失去了生的信念,那么即使在生活上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也是没有用的。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听一段课文录音,思考:母亲给了儿子哪些精神上的关爱?
(放第二部分的录音)
生(10):母亲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我”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所以宁愿自己忍受着煎熬,仍默默地支持“我”去地坛。
生(11):母亲日日夜夜地替“我”担心,想知道儿子的想法,但她终于没问。她知道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
师:是的。母亲虽然极想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关心他,但她更尊重他。
生(12):母亲自己承受着煎熬,但从来没有要求儿子“你替我想想”。
生(13):母亲来找“我”,“她看到我了就不再叫我”,她怕伤了儿子的自尊心。
师:她只要看到儿子安然无恙就放心了。
师:母亲给了儿子那么多的关爱和理解,而她自己在儿子遭遇不幸以后的日日夜夜又是怎样度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