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音乐的结合浅论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10/22 21:47:02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3 总计:250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4380字。
语文教学与音乐的结合浅论
                              上海高兴实验学校
胡长虹

本学期我在一些课堂上试着把文学和音乐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多音乐教师在教课时会注意到与文学的结合。而语文教师有这方面意识的人却不多,或许是潜意识里觉得文学要比音乐特别是流行音乐要高雅些,高贵些。但试着问一下学生,他们更爱上音乐课还是语文课,当他们遇到挫折或喜悦时,更喜欢听音乐唱歌还是写日记,文章来抒发?答案想必是不言而喻的。一旦一些文学内容失去了群众基础,它的失传也就为时不远了。如某些梵文拉丁文的作品。语文要教好必须在教学途径上多下工夫。把音乐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只是教学途径之一。但恰当的运用它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其实音乐与文学的关系自古以来便关系密切。可以从最早的文学样式诗歌说起。
《诗经》时代,所有诗都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的。诗都是可歌的,歌唱
都是诗。而接着屈原、宋玉等人所写的“楚辞”就是楚国歌曲的唱辞。
汉朝时,前代的曲谱逐渐失传,汉政府便设置了乐府机构来收集民间诗歌,这些诗歌被称为乐府诗或乐府歌辞,也都是可以传唱的。
唐朝时,曲谱乐谱再次失传,李白杜甫等人的所谓乐府诗,只保留了题目,其实并不能唱,但唐朝可唱的诗歌也是有的,主要二类,一类是根据西域流传过来的歌曲,制定乐谱,请人写辞,如那些名为“凉州词”“营州歌”的诗,都是可以唱的。还有一类是“歌诗”,这种可歌唱的诗出现在中唐以后,如李贺的诗集名为《李贺歌诗编》,他的诗和李益的诗在当时都曾谱入歌曲,流行于歌坛。
唐另外有些诗人,完全依照曲调的节奏,来造句配词。如白居易的《望江南》、温庭筠的《菩萨蛮》等等,这些当时称为长短句,曲子词或乐府歌词,到了宋朝就定名为“词”;所有的词在当时都是可以歌唱的。关于唐代文学与音乐的关系以下资料中阐述的比较详细:朱谦之的《中国音乐文学史》第六章是专论唐代诗歌与音乐之关系,任半塘《唐声诗》,其弟子王昆吾的《汉唐音乐文化论集》,乐维华的《唐诗与音乐轶闻》,朱易安的《唐诗与音乐》
宋末社会混乱,很多乐谱曲谱失传,很多民间曲调开始流传,文人配上词,这就成了“曲”。不管是散曲还是套曲都是可以唱的,甚至是用来演出的。
从这些可以看出,在历史的长河中,词曲一直都是可以传唱的,词牌名曲牌名即乐曲名而诗虽然是有些不能歌唱,但相当一部分在当时是可以歌唱的。其实诗词本身要求的节奏感和声律美,就是具有音乐性。而音乐中的歌词本身就是文学作品。
虽然因为种种因素,那些乐谱曲谱几经失传,但后人总会想方设法弥补或再创造。仅从诗词这一类就已经说明了在实际生活中音乐与文学结合的必要性。毕竟文学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文学一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形态,它的继承与发展也就堪虑了。
文学配上乐曲,至少有这样几点好处:
一是有助于记忆。诗词内容有时会忘记,但这旋律往往是连贯记忆的,记得旋律,词有时也就记住了。而且音乐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音乐具有愉悦性,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人们容易主动去学习诗词也容易记住。刚开学时,同事念小学二年级的女儿跟着母亲来学校,母亲办公,她就在旁边背《宋词三百首》。我问她,你背了哪几首词了,她说我会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说着就开始背起来了,苏轼这首词其实挺长的,但她却一字不差的背下来了,我有点惊讶,夸了她几句,同事说:“这有什么,不是有首歌的吗?她歌会唱了,词也就会背了。”这一说,我想起来了,的确王菲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