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背景下的专题阅读——高中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突破口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纳入普通高中的必修课,它以鲜明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被公认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闪光点,也必将成为教育教学质量的生长点。设置这样一门课程,目的之一是促成学习方式由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的转变,尽快使研究性学习深入人心。<br>
要真正实现这一转变,真正使研究性学习方式深入人心,现有的各传统学科也必须积极探索学习方式的变革,让研究性学习渗透于所有的学科和所有的活动中。在这一变革中,语文学科因其自身的特点,理应走在各学科的前列。“语文是一种基础工具,又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征。”这是教学大纲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论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大量的语文实践。”这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特点的说明。我认为培育健全的人格是语文教育的终极关怀;语文课植根生活,弘扬时代精神,继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语文课应重视对学生的熏陶渐染,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其目的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展开创造空间。可见,研究性学习方式与语文学科有着本质上的相通和天然的亲和力,因为它们都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语文学科实施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时代的要求,更是语文学科自身的要求。<br>
在不同的学段,语文学科实施研究性学习方式的途径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儿童阶段已经基本具备了母语听说能力,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运用母语进行读写的能力也已经具备。到了高中阶段,语文学科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以优秀的文化精神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和独特个性。因此,对承载优秀文化精神的文本的阅读就成了高中语文学习的中心。在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下的阅读教学,重视教师的讲授,轻视学生的体验;重视共性化的理解,轻视个性化的感悟;重视接受已有的观点,轻视发表独创的见解。这种阅读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就僵化成为现行的班级授课制:教师主讲,学生听记。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学习的特点。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必须在学习方式上创新,努力探索适合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的途径。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