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970字。
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指导语文教学
运河镇博陆中学 黄欣儿
内容摘要:建构主义是近年来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的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它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是接受知识的灌输过程”的学习观,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它对教师与学生的作用有了重新的定位,对教学改革有着重要意义。但是这种理论形成的的教学模式目前在理科教学中运用较频繁,而文科教学中还不多。文科教学是否能运用这种模式?这种模式如何运用?本文试图通过三个案例探索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随机进入教学 抛锚式教学 语文教学
一、前言
余杭区新课程改革的第一轮结束了。在这三年中,学生教师收获巨大。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最大的收获恐怕就是学会了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开始思考:如何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与先进的理论联系起来,如何运用先进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作为参加余杭区第一轮课改的教师,这三年中也一直在思考应该用什么样的理论来指导自己日常的备课。
通常我们讲备好课,认真备课,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熟悉课文。怎样从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恰当地运用一种教学理论,找到一条适合的教学之路,形成一种适当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或者说,在某些方面我们的思考还不够深入。
在翻阅了诸多的教育理论著作后,笔者发现众多的理论中,建构主义理论无疑是目前较为先进的理论之一。因此试图运用这种理论指导教学的实践,寻找一条改革的道路。
二、理论阐释
建构主义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技术的进步而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的一种学习理论,它是在早期皮亚杰、维果茨基、布鲁纳等人的认知学习理论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模式的建立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学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特别强调,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注重情境的创设和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显然,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他们形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目前发达国家已开发出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如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支架式教学。
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中,我们得到许多启示。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中心的确立,教学目标的设定,内容意义的建构(理解)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怎样才能在教学中较好地体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笔者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尝试。现就其中的案例进行简要的阐述。
三、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案例
“支架”原意是建筑行业使用的“脚手架”,这里用来比喻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通过其支撑作用,学生的认知发展不断从实际水平提升到潜在水平。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 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