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记叙文——作文不是写得越长越好→给你一双巧手裁得
- 资源简介:
约4830字。
记叙文| 作文不是写得越长越好→给你一双巧手裁得锦绣美文
2016-05-23 七彩虹文化传媒
巧手裁得锦缎来——记叙文写作之合理剪裁【冲刺宝典】写记叙文,必须讲究剪裁。什么是剪裁?文学大师茅盾对此作过精辟的解释:“处理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等等的时候,应当精心计划,该有的就必须有,该去的就必须去,该长的就必须长,该短的就必须短。这样的工作,叫做‘剪裁’。”换言之,剪裁就是对素材的加工,包括决定取舍、安排详略,也包括适度“虚构”,目的在于集中笔力,突出重点,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请看下面这篇题为“自尊无价”的域外短文:
有一日,我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人,边求施舍,边推销铅笔。为表示怜悯,我把一元钱丢进他的怀中,就走开了。但我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就连忙返回,从他那里取出几支铅笔,并抱歉地解释说:“我忘记取笔了。你跟我都是商人,希望不要介意。”九个月过后,在一个社交场合,一位穿着整齐的推销商迎上来,自我介绍:“你可能已忘记了我,但我永远忘不了你。你就是那个重新给了我自尊的人。我过去一直觉得自己是个附带推销铅笔的乞丐,直到你跑来并告诉我,我才知道自己是一个商人。我开始全力以赴推销,不仅推销铅笔……”没想到我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竟使得一个处境窘迫的人重新树立了自信心,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可喜的变化。同情一个陷入困境的人,伸出热情之手,给予他无私的帮助固然重要,但是,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自尊和价值,也许更为重要。
本文突出的优点是工于剪裁:第一段写自己如何助人,叙述简明扼要,没有什么多余的笔墨。第二段写助人产生的效果,那个接受“我”一元钱的人成了穿着整齐的推销商,向“我”表示感谢;至于九个月中此人是如何奋斗的,文中未作任何介绍,对两人见面的社交场合,也未作任何描写。从内容上看,文章不写这些,同样可以表现主题,写了反而显得拖沓。这两段全是记叙,只保留最主要的东西。我们读第一段,未见接受施舍者有何反映,而读了第二段就不难想见他当时的内心活动。这样剪裁十分巧妙——如果在第一段中就描写此人的感激之情,那就会与第二段重复,且会使文章变得平淡乏味。第三段是一句心理描写和一句议论,要言不烦,点透主旨。联系这两句话再回头看一、二段,可知作者完全是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剪裁的。
要善于剪裁,就得掌握一些方法。这里介绍记叙文素材常用的几种剪裁技法:
一、 强干弱枝法在剪裁时,对于最能表达中心的素材,要尽量多留,写的时候要详写;对于与中心关系不甚密切的素材,剪裁时要少留,写的时候要略写;对于与中心无关的素材,全部删去,一笔也不写。这就是“强干弱枝”法。例如归有光的《寒花葬志》,是为亡妻陪嫁丫环所作的墓志,意在表达对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抒发怀昔伤今之情。文章写寒花只用了三件小事:初来时垂鬟、着绿布裳,不让归有光吃她削的荸荠,吃饭的时候目眶冉冉动。由此活现出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姑娘形象。然而这么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却早早地死了,而且“奄忽便已十年”,让人不禁轻叹:岂不悲哉,生命如此脆弱,时光如此快迅,人生际遇如此不可捉摸!至于寒花多年“事我”的其他生活场景,作者一概略去;对爱妻病故、娇仆早夭后产生的难以排解的空虚感、难以申说的沉痛感,也只喷发为一句“吁,可悲也已”,这就充分体现了“强干弱枝”。
范文
琴
2014年江苏一考生
琴断了!爷爷有把三弦琴,漆身,蟒腹。弹了几十年的琴,在爷爷厚实的指甲板下断了。
为此,爷爷闷闷不乐了许久。听奶奶说,爷爷去县里的音乐厅、琴行跑了个遍,硬是没有找到个会修三弦琴的师傅。
我看了眼手里夹着烟的爷爷,他似乎又苍老了许多。父亲听说琴断了后,跑遍邻近各县,终于在一片竹林里找到了一位做三弦琴的师傅。爷爷得信,立马带着我奔了过去。老师傅姓白,白鬓、长须,似乎比爷爷还要年长几岁。爷爷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