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540字。
浅谈语文教学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倪月平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为了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全球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拓展国际空间,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便成了竞争的焦点。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一个国家的未来。创造性思维培养在日常教学中的比重多少,也决定了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本文试从现行语文教学的某些现状出发,针对种种不足,拟提出一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为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关键词]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创造性思维
引 言
前段时间翻阅杂志,有人载文:“中国老师给学生的是漂亮而可口的馒头,美国老师给学生的是麦种,让学生自己种出麦子来做馒头。”作为一名教师,看了这段话,第一个感觉是话说得太过分了,抹杀了我们多少教师的心血和功绩。感慨之余,又不能不佩服那位作者说的的确有道理。“馒头”,易于消化、吸收,一下子就能生成构成躯体的物质和能量,能收到立竽见影的效果,但吃久了容易养成“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和带来“坐吃山空”的不良后果;“麦种”则不然,它需要付出劳力、心力、物力等,才有可能收获麦子,“馒头”是要费尽周折才能吃到口,但种出了麦子,不光有馒头,还可以有“面包”、“饼干”,甚至是“三明治”、“比萨饼”或“面条”、“糊糊”……
掩卷沉思,我们的语文教学确实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现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今,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世界各国都更加注重增强本国的综合实力,以便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求得更大的发展。同时,人们也认识到,实现提高综合实力目标的关键在于创新,因此,世界各国和地区对创新问题都高度重视,加紧从战略到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组建国家创新系统,应该有持续创新的思想和能力作保证,其中创新的人才是关键。然而,我们国家的现行的教育制度显然无法适应这种要求,尚缺少鼓励创新的教育和文化氛围。曾看到报纸上载文,一位在国外读到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回国后竟十分发愁不会写作文。并不是国外不重视作文训练,而是训练的与我们根本是两个路子。文章说,在国外学生写作文,总是鼓励孩子们自由发挥,大胆想象,不出题目,不定框框。于是,孩子们的思维可以自由驰骋,在他们的笔下,树叶可以是红色的,车轮可以是方形;鱼儿可以飞翔,鸟儿可以游水……大家写得十分开心,也很顺畅。可是回到国内,老师布置的题目则十分具体,什么“快乐的星期天”,“难忘的一件事”,“最敬爱的人”等等。孩子们十分苦恼,假如这天并不快乐,假如没有什么特别难忘的事情,怎么写?不知从何下笔,因此,对作文产生了厌倦感。对照我们的教育现状,与国外先进教育思想、观念、方法、手段相比,确实存在着差距,如不及时调整,准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一些外国朋友坦言:你们中国孩子是聪明,在国际上的各种学科竞赛中屡获金牌,可到头来你们的国家却要引进我们的技术,购买我们的产品,这是为什么?
在教育面临教改之期,语文教育首当其冲。由于过去几十年的影响,不能一下子完全摒弃传统教育,正视语文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先从近年高考作文答题讲起,有人曾作过统计,某地一个考场中,为了“战胜脆弱”,有十几篇作文不是死了父亲就是死了母亲,不是断了脚就是折了手,天灾人祸莫名其妙一下子全降临到了考生本人或考生家庭,好端端家庭一下子变得面目全非,不是灾祸连连就是家破人亡。为了作文,好多考生把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不惜咒上最恶毒的祸事。在把这件事当作笑料在社会上流传的时候,语文教师心中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你能一味去责怪我们那些学生吗?难道还不应该检讨我们的日常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吗?
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做人的隔膜,使得语文课局限于课本,局限于了解知识,毫无生气与活力。主体成了配载图。在这种传统的“本本主义”的小语文教学观的统治下,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尊重,想象力、创造力得不到培养,教师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只教书,不育人,到头来书也教不好。学生学了语文,说不了自己,说不了事理,也说不了人生:既不能解谈古代诗文,也不能品味当今美文,更不能学会做人,剩下的只有课本上那一堆万古不变的教条。有人称:我们的毕业生是“啃着课本完成中学学业,埋着头冲进考场的”,“我们的学校教育十几年间培养的,是照本宣科的能力,而不是适应、理解、发现社会的能力”。
二、对现状的思考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