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新意阅读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作者: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 贺登川  时间:2006/11/8 19:56:0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69

  有两种阅读信念,一种是回归原意阅读信念,另一种是建构新意阅读信念。回归原意阅读信念是指,读者认为阅读是为了准确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应该追索作者的原意。此种信念指导下的阅读过程是信息输送的过程。在输送式阅读过程中,读者通过译码了解文意,故而可以说输送式阅读是再造性阅读。拥有回归原意阅读信念的读者确信,解释应当并且能够在理解中发现作品或经典的本义,原原本本地恢复出作者的意图,一旦方法得当,解释者对作品的理解,就会与作者对自己作品的理解相同。这类读者把阅读看作是导管,信息从作者的文章流向读者,这一流动是直线式的(Hunt,1990;Strav,1990),这一过程由解码开始,意义自下而上连缀形成整个文意,形成的文意储存在大脑的相应机制中,从而阅读过程宣告结束。在这一过程中,阅读主体是一个主动的解码者,主动的意义连缀者,主动的信息储存者,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努力通过各种材料参证追求原意的主动者,但却不是一个创造者,没有充分发挥主体认知的主观能动性。
  只有建构新意阅读信念指导下的阅读才能充分体现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主体更富创造性。这类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主动调用原有的知识、思想意识、情感、形象等储备,多视角地对阅读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经过处理,读者顺应、同化、排斥阅读材料,形成独特的理解,即能读出新东西。所谓新东西,有两层含义,这里从两种不同的视角分析这两层含义:一是从专家的角度来看,特别是该领域的顶尖专家,其读出的新意不仅要不同于他人——因为他已经不同于他人,而且要读出不同于自己的新意。二是从普通的读者角度看,要读出不同于自己的新意不容易,要读出不同于他人的新意更不容易。从阅读的终极目的是为了锻炼思维来看,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读者,读出了不同于自己的新意才算达到了目的。所以重要的是读出自己的新意。要做到这一点,读者就需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意图建构自己的意义。因此其阅读就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读者—课文—作者交互作用的网(Rosenblatt,1994)。也就是说信息从作者到文本,又从文本到读者,读者的信息汇兑文本,又透过文本汇兑作者的信息,读者、文本、作者的信息交融在一起。 所以在教学实践当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建构新意阅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