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00字。
高考散文的理解方略与答题技巧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有一种越来越强化文学性的趋势,因此,在现代文阅读复习时,就有必要强化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的复习。文学作品的语句常常带有含蓄性、多义性和情感化的特点,常常有夸张、修饰等。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就必须注意语句的多义性,不能单纯的理解为原文说什么就是什么,而需要阅读着能联想生发开去。比如《报秋》第一段“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从字面看交代了时令的变化,但文中还透露出时间流逝之快的惋惜。在这简单平实的交代中包含着作者无限感慨。因此在阅读文学作品语段时,一定要从文学作品的体式特征入手去理解分析鉴赏。
散文形散神不散,这“形散神聚”的特点,决定了散文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由一些事物发展的片断或一些场面或景物组成。由此鉴赏散文时准确把握散文结构上的行文线索至关重要,要辨明是以什么为线索,是时间、空间、思想感情、某种具有特殊含义的物、某个人某个动作细节还是一句格言或一句诗等。尽管近几年没有直接考查文章思路的整理,却有不少题目,只要理清了文章线索解答就迎刃而解,间接的考查了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
2000年高考现代文语段《长城》第21题(1)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这道题实际上涉及到对全文的层次脉络的整理划分问题,因此阅读答题之前须得先对文章的层次脉络有个整体把握。而划分层次的外在依据就是文章的语篇指示语,因为它明确告诉了这篇文章的层次脉络,像《长城》里的语篇指示语有:
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现在你敞开胸襟了。
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