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300字。
立足双促双发 落实语文课标
宜昌英杰学校 李绪平
2001年,宜昌市教研中心提出“高中语文‘双促双发’研究课题实验”并在全国中语会立项,本人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有幸投身这项教改实验中,为期三年的第一轮实验,让我成长不少,成熟不少,若要我用最质朴的话来评价这次语文教改实验的话,我只能说,高中语文“双促双发”研究课题,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一缕拂面清风,令我精神一振。
回顾这三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双促双发”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语文教育理念的改变,特别是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的改变。实践中,我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人文素养。
一、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变传统教学模式为合作探究式
《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生从传统教学的被动世界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积极主动的构建者、参与者,成为成功的、愉快的探究者和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代言人、权威者,而是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对话者和交往者,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按照“双促双发”的教育理念,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共同提高的主阵地,只有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实现“双促双发”的目的。这就改变了以前教师备课只备教材,心中只有知识点的状况,老师必须心中有学生,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努力寻找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要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问题。既然是“双促双发”,就得真“促”和真“发”,该讲的得讲,该引导的得引导,不要一味看好课堂结构的出新,更要重视“促”和“发”的辩证统一,把落脚点放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上去。
参与实验后,我在教案设计上,遵循“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的原则,认真研究学生,还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精选知识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和研究欲望,巧妙引导,激活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㈠、了解学生,建立学生档案。对于每位学生,我都进行了充分了解,包括其家庭情况、以往成绩、个性特长,在教案设计中考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坚持走进学生心灵,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平等相处,以学生的视角、研究者的身份去审视自己的课堂设计。
㈡、精选教材,选准切入点。我的作法是参加备课组活动,吸取集体智慧。我们备课组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明确一周教学任务,陈述教学设想,以集体的智慧打造每节课。研究一个问题,突破一个问题,课堂上不再面面俱到,不再满堂灌,而是在考虑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形成能力。
如组织《故都的秋》教学,先由学生回忆所知道的吟秋诗:杜甫《登高》与毛主席《沁园春·长沙》,然后分析同为秋景而情感不同的原因,引导学生领会情与景的交融。进一步赏析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陆游“矮纸斜行闭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