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与学生素质提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内容提要: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因其开放性、探究性的特点,而对学生质疑习惯的养成、兴趣和创造力的激发,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科学态度和意志品质的形成以及团队精神和认同感的塑造等各项素质的提高有着重大的影响。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指导,以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br>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学生素质 引导<br>
研究性学习是近来我国高中教育的热点问题。研究性学习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如日本在上世纪经历了50年代的“以生活为中心”,60年代的“以系统学习为中心”之后,到了70年代就开设了“以探究问题为中心”的课程,即今日所言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我国虽起步较晚,但受到的重视程度却是空前的。2001年,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一起共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被教育部列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的必修课。<br>
研究性学习到底是什么?它为何如此受重视?它能给学生带来何种影响?这是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楚的问题。<br>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br>
这个定义至少表明了如下几层意义: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类似科研的方式去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二、研究性学生主体仍是学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