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11/13 9:20:28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800字。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摘要: 新课程标准给了审美教育一个肯定的地位,要求语文教师把审美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并指导学生去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不断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培养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目的”中提出要“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给审美教育一个肯定的地位,要求语文教师把审美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学,既是培养语言能力的活动,又是培养美感、体验美、创造美的活动。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美化人,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美的信息。因此,语文教学在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的同时,应注意将美学美育渗透其中,充分发掘汉语所蕴含的审美因素,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并指导学生去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不断提高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进而热爱美好生活,创造美好生活。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       感受美
  感受美是指审美器官(眼睛 耳朵)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这是审美活动的基础,也是产生美感的基础。人们如果要欣赏瑰丽的大自然的美,欣赏、追求社会生活的美,探求人们心灵美的奥秘,就需要有相应的感受能力。美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对美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和提高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 
  1.美读——激发审美情感
  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他们的情感需要,审美兴趣直接相关。因此,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兴趣和爱好。朗读,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从多方面立体化感知教材的美,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的共鸣,在愉悦的审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强烈的思想教育,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美化心灵,指导言行。
  如朱自清的《春》,构思精巧、意境优美、语言清丽,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上这一课时,可以通过朗读,渲染气氛、增强语感。第一步范读,引导学生准确深刻地品味作品的情感,感受作者描绘的形象,从而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美的启迪。第二步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第三步进行欣赏性的读,有感情地、深入意境地读,在朗读中感受作品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感受作者对美丽春色的审美情趣。第四步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朗读时可对学生在停顿、速度、节奏、语调上加以指导,使读者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仿佛感觉到春的柔和,闻到春的芳香,看到一幅美丽的“春图”,从而获得美感。
  2.入境——感知审美对象
  创设教学情境,对优化审美教育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美的形象及新异的事物时,新鲜感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物。因此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如投影、画画、音乐等)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