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育走进职中语文课

作者:宝鸡理工学校职业文科组 石玉宁  时间:2006/10/26 7:36:0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236
  从人的发展素质来看,审美素质是人完善发展的最高境界,社会发展对人才已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扎实熟练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坦言说,当今社会美无所不在,美的绘画、美的建筑、美的音乐,舞蹈、美的舞蹈、美的诗歌、美的人格、美的风度、美的语言、美的服饰、美的劳动等。它是简单而又是复杂的,它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的身上,所以对即将踏入社会的职中学生来说,学习认识美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未来职业的需要,是自我发展的需要。现今社会,谁能够把美和他从事的专业紧密结合联系在一起,并且有所创造,谁就一定会成为出色的专业工作者。
  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怎样进行美育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三方面着手。
  一、要使学生了解美。
  这里所说的了解美,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选用恰当的时间和方式,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美育常识,使学生子解什么是美,什么是美育,并理解其意义、性质作用、范畴、初步掌握审美的方法。如同学习语文要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一样。学生只有在了解美育的基本常识之后,才能进行审美、创造美的活动。因此可以这样说,使 学生了解美是向其进行美育的前提。
  其次语文课是美的内容极为丰富的一门课程,从宏观到微观,它给学生展示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但欣赏美是需要一些美感积淀的,否则你如何理解《蒙娜丽莎》充满魅力的迷人微笑,如何理解《米洛斯的维纳斯》那残缺的,充满想像力的美,如何理解舒婷的《致橡树》那纯洁、火热、直白、独立的现代爱情宣言,如何理解徐迟在《黄山记》中所描绘的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以及对那些征服大自然的攀登者和探索者的赞美之情。总之,在美的教育中,语文魅力无法抵御。
  二、要使学生善于发现美。
     语文教材大都是经过精心选编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甘泉,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净化心灵的雨露,而集聚古今中外之精华的范文,好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深遂的思想内涵,燃烧的情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诗如画的山川美景。精妙隽永的名言佳句,波澜起伏的情节等,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神奇莫测的画页。美,渗透在每篇文中;美,近在咫尺。引导我们当代职中生到教材的深山云中去探得美的瑰宝,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发现美是需要语文老师好的引导的,这里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品尝教材中精妙的语言美。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形式因素,文学家创作时总要反复推敲,精心选择最恰当的语言来表情达意,因此文学作品的美,最根本的是语言艺术美。
  可以说,掌握语言艺术美是当代职中生的一项基本的职业能力,它关系到我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但是我们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滥用繁体字、写错字、错句、读错音、说错话,或望文生义,或辞不达意,或语言干瘪,或表达不畅,或书面口语混用,或缺乏说话艺术等等。这种情形确实让人忧虑,就更需要学生认真学习并运用好语言。
  语言的美重在品味。
  譬如诗歌的语言凝炼含蓄而富有音乐性;散文的语言优美畅达,质朴自然;小说的语言生动形象;戏剧的语言个性鲜明,富有生活气息。需要我们在鉴赏中辨别,在辨别中品味。
  例如,人们常以明净无尘的水晶,色彩鲜明的玛瑙,甘冽的清澈的山泉来形容散文,这是它表现出来的“味”——一种透过文学散发出的无穷魅力。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永远忘不了百草园中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读了《记念刘和玲君》那“真的猛士敢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等铿锵有力的话语时就时时敲击着心坎,无法忘怀;还有《长江三峡》中“激流澎湃,气象万千”的三峡美景;《雨中登泰山》中那烟雨蒙蒙,云雾缭绕”的泰山神韵;《荷塘月色》中那如梦如幻的荷塘月影与作者那淡淡喜悦和哀愁的丝丝入扣,令人如痴如醉,更何况朱自清先生运用了“田田、亭亭、脉脉、”等20多个叠词和袅娜、参差、苍茫等10个双声叠韵的联绵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赋予文章优美的音乐感和形象性。这无不体现了文学大家精湛的语言造诣。
    语文的语言是美的,但是要达到知其美,又知其所以美的境界,必须仔细去品味、咀嚼、揣摩、领会作者练字的贴切,用语的精妙,一旦师生的脉搏能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那么我们也就得到了一份美的享受。同样的小说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也正是靠着生动形象的语言才塑造出像李逵、阿Q、贾宝玉、高老头、思佳丽……等不朽的艺术形象。 
    总之,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只要紧抓教材中语言,引导学生去感受美、鉴赏美、我相信对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提高无疑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二) 品味教材中的意境美
  在文学作品中“托物”是为了“寓意”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的写景是不可能的,只有景和情的完美结合,才能创造一种完美的意境美。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意思是说,不是景物的阴晴晦暗引发人的喜悦哀愁,而由人的主观情绪决定景物的感情色彩。    例如,小说《荷花淀》的开头就像电影中的画面一样。“洁净的院子里,水生嫂在月光下编席,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又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时时望望淀里,这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花香,这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水乡夜景呀。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绘出白洋淀的富饶、美丽和诗一般优美的劳动场面,这正是我们需要挖撅的深刻内涵,否则,读了以后在我们脑子里只会留下“白洋淀是美的”印象,如果深入下去,联系下文,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在这里不仅写出了荷花淀美丽的景色,更是以月下自然景物的美来衬托人物的美,将白洋淀的美和白洋淀妇女的情,紧紧融为一体,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勤劳,质朴的劳动妇女,她们爱家乡、爱丈夫、憧憬和平、宁静的生活。她们的命运和白洋淀息息相关,她们的心灵和白洋淀一样美,她们的情来源于对家乡的爱,荷花淀的景牵系着荷花淀的情,在这里情景相生,韵味无穷,把握了人物思想的美,也就更体会了作者所创造的意境美。当学生进入作者的意境中后,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将会得到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三〉: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美。
      感情是文学作品的生命线,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也就没了灵魂。
      课文里的篇篇佳作,让我读到了作者燃烧的激情。《背影》中那肥胖的身子,穿着黑布大马褂,蹒跚地爬过铁道去买桔子的背影,是一个充满一腔爱心的慈父形象的背影,浸透了深厚的父子之情。《藤野先生》中,鲁迅对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的怀念表达了真挚的师生之情。《刑场上的婚礼》奏响了革命战士的爱情之歌,既催人泪下,又令人感奋,启迪着青年学生领悟爱情的真谛。舒婷的《致橡树》则是一首现代爱情的宣言。《过万重山漫想》将我们带入历史隧道,感受到了无数开拓者不畏艰险,排除万难,开拓道路,奋然前行的英雄气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紧扣这些内容,向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在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美的享受,品德上得到美的熏陶,心灵上受到美的净化。
  三:要引导学生去创造美。
  创造美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对于职中生来说,创造美可以是写作活动、办黑板报;可以是书法竞赛、演讲比赛;可以是办文学报、组广播稿;可以是旅游节的实习;可以是幼儿园里五彩缤纷的绘画写字、手工制作。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作文教学是学生创造美的集中体现。
    在此我只想阐述几点看法。
  (1)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美源于生活。因此创作美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要使学生写好作文,说好话,最重要的前提是教会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尽量去发现生活中美的因素,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情人,并将这些素材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整理归类,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要引导学生在作文写作和口语表达中进行美的想象,使我们的语言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因为神奇的美的想象能为学生提供创造美的灵感和激情,如果学生能把获取的五光十色的表象素材,放进想象的熔炉里去冶炼,重组、创新,就能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和妙语连珠的语言。
  (3)要引导学生正确驾驭美的语言。尽管你发现了美,尽管你的想象丰富多彩,但最终还要靠美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如果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差,创造美的活动就是一句纸上谈兵的空话。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花大力气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作品,锻炼出优秀的口才。
  实践证明,让学生在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审美活动中学习,既能得到了美的享受,又增长了知识和才干,既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又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写的审美能力。何乐而不为呢?就让审美教育走进职中语文课堂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