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00字。
浅说小说鉴赏课与作文教学课的互动
河南省舞阳县第一高级中学语文组 张奇航
E-mail:zqihang@126.com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严重脱节,好像讲课是为讲课而讲,而忽视了课文的示范作用。并且,当下的高考卷子除了默写填空紧扣课本外,其他部分似乎与课文无关,课文的处境便有些微妙了。受这种考试功利思想的影响,一些学生甚至认为“只做模拟试题不学课文就能考高分”。这种现象,致使学生在课余的作文练习中只是向各类“作文宝典”问计却忘记了比任何“作文宝典”、“优秀作文选”都要经典的课文。我们教师在作文评讲课上也往往只是拿一些“优秀作文选”之类作为例文。当然,我这样说,不是否定“作文宝典”、“优秀作文选”之类的示范意义,但这种严重忽视课文示范性价值的做法,实质是从根本上遗忘了课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基本功能。就艺术水准而言,课文可以说是篇篇经典,几乎都能使学生从中学习到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和作家那高超的写作技巧、独特的语言风格。高中语文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第四册第一、第二单元中选编的八篇中国古典小说与现当代中外小说,可谓我们学习文学创作的典范。本文拟从小说鉴赏与作文教学互动的角度从六个方面对中学作文教学与训练做些探讨。也试图以此改变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课文教学所处的尴尬处境,恢复课文在语文学习中应有的基本的示范作用
一. 从小说课中学习设伏笔的技巧
契诃夫关于伏笔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要是你在第一章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里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枪,那管枪就必挂在那里。” 伏笔、照应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戏剧、曲艺创作称为“抖包袱”。伏笔,是文章峰回路转、达到情节高潮的精彩揭示。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