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70字。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语文课程改革总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参与学生开放性的探究,让学生真正掌握终身有用的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新课程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新课程也向语文老师提出了新的思考,新的挑战,那么我们该如何走进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心得:
一、努力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完善知识结构
语文肩负着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神圣使命,语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文学品位。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并不大,甚至有点讨厌语文。笔者认为这里有教育观念的原因,更有我们语文老师自己的知识素养不高的关系。语文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面极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市井风俗,涉及古今中外。
语文教师是语文的形象,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谈举止都该是语文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真挚的感情,精妙的语言,和谐的音韵节奏,深刻的思想内容,都是语文教师的标志。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真才实学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在语文学科上是学生的领路人,还要在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上是学生的引导者。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以丰富的知识、高雅的气质、不俗的谈吐吸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
二、要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全新的角色意识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在于如何看待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智力的开发者,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者,学习的帮助者等等,
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