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00字。
研究性学习微探
中文021 0201011033 周佶
内容提要;研究性学习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和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学生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当今教育评价的现状,就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如何开展展开讨论。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创新 应试 自我认同 自主
“研究性学习”是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活动课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课程形态,是学校课程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是新的教育课程。它使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亲身体验与发现,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热情,增强其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学会与人交流、合作与分享。最终使学生成为“会做人”、“会求知”、“会创造”、“会生活”的人
一、 当今教育评价的状况
我们实际的教育生活当中,经常将考试和评价体系联系起来用,叫考试评价,教育测评,升学考试等等,甚至有老师将考试看作评价,将评价又等同于考试。其实在教育理论中,考试本身属于教育测量的范畴,是对学生的学习给定数字,教育评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价值判断。考试成绩不是评价,属于考试测量的范畴。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中,将考试结果作为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唯一手段。评价初级中学就看这个学校有几个学生上了重点高中,评价高级中学就看有几个人上了大学,甚至是重点大学。在学校教育中,分数不小心被绝对化了,分数以“促进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被异化为“控制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可怕的魔杖”。教师和学生在分数面前顶礼膜拜,成为分数的奴隶。正是因为分数管理严重扭曲了教学价值取向,教学工作被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学生围着分数转,老师、学校围绕着升学率转,导致学生中间所谓的“好生”和“差生”的两极分化,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应试教育引发了片面追求学生成绩的倾向。传统的教师评价,主要是注重教师教学的效能和规章所规定的管理目标的实现,这就容易形成这样一种价值判断:能够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的老师就算是好老师,能够使学生获得好成绩的教学才是有效益的教学。从现象上分析,这样的价值判断并不能算是一种错误的价值判断,其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因为教师在思想上自觉地或者被动地趋向管理目标,努力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思想是当代的社会教育环境所希望看到的结果,是教师职位升迁的一种条件和途径。然而,一旦将考试成绩作为一种目的而不是一种手段来看的时候,这样一种评价方法就体现出了很大的问题。如何改变当代教育中的“指挥棒”效应,及时改变人才观念、评价观念是重中之重。而近年来“研究性学习”这一理念的提出和不断深化,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曙光所在。
二、 研究性学习及其发展现状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