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200字。
读出感悟 读出体验
——《我与地坛》教学案例
浙江鲁迅中学 彭玉华 312000
案例缘起:
转型期社会人的价值观的缺失、精神家园的荒芜在这一代学生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冷漠、自私、浮躁、叛逆、不负责任,以游戏的眼光超然的打量着生命、感情。开学两个多月了,还有学生居然叫不出同班同学的名字。每想及此,沉重感油然而生,作为一个教师、一个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做什么呢?答案不言而喻,教学永远具与有教育性,而枯燥的讲解,严肃地教育学生难以接受,那就只能在教学中渗透这种教育了。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成了我思考的问题。人文性是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不正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好载体吗?正好上散文单元,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闯入了我的视野,这个像铁一般的残废男人用行动和文字向我们诠释了生命的内涵和情感的真谛。这一课无疑是对学生进行生命和情感教育的最好材料了。但怎样进行教学呢?是传统的讲解还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呢?显然,不管哪一种方式,关键是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深入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理解作者对生命对亲情的感悟的同时产生自己的体验,只有自己真切的体验到了的东西才能引起心灵的震撼,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而加强学生的阅读体验也正是新课程所强调的,《课标》指出:学生在阅读中说出“自己的体验”“真切体验”与“独特体验”。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体验了,体验是一种个性化的心理行为,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参的体验和老师的体验都不能代替学生的体验,老师所要做的是留给学生足够的体验时间,创设一个适合于学生体验的情境,交给学生一些体验的方法,并在学生体验困难时进行适当的点拨帮助。而这里面最难的又是体验方法的选择了。虽然体验的方法很多,如读书法、联想法、活动法、探究法、对话法等等,但在我看来,“读”也许是生成体验的最好的方法。读的方式很多:齐读、自由读,朗读、默读等等,其中自由读和默读又最适合于学生生成自己的体验。基于此我决定以读作为本课教学的最基本手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对于生命的冷静和超脱,体验对于亲情的感悟和回忆。
案例描述: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师生互相问好之后,教师以低沉的语调充满感情地说:“每次说‘同学们好’的时候,老师都真诚的希望大家一切都好,但事实并非如此,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灾难有时总是不期而至。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寒冷的春天,一个青年因腿疾住进了医院,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那天正是他21岁的生日。一下子,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伤害接踵而至,更为残酷的是:在一个礼拜天,他起了个大早,摇着轮椅,走过融雪的残东,走过翻浆的土路,走过滴水的屋檐,走过一路上正常的眼睛,走进一处安静的宅区。但是,面前出现了台阶,轮椅无法上去,自然无法敲门,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