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12/8 21:04:17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7050字。
内容摘要
审美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崇高的思想感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今,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突出和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知识性,却不同程度地忽视和偏废了对学生进行欣赏美和培养美感教育”的现象。因此,在改革语文教法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以美的语言和手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去发现、挖掘课文中的自然美、社会美、创造美、艺术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的目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美育是整个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语文教学原则之一,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教育内容。郭沫若先生曾说过:“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是语文老师积极探索的课题。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重大意义
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育人成材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作用。按照1995年3月1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的规定,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人。"根据这一规定,中学的美育目标是:初中阶段的美育目标: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高中阶段美育目标: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和初步的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法律的角度说明,对学生的教育不能脱离美育。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新大纲》,总结建国以来语文教学的经验教训,为了让语文教学与当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与时俱进,《新大纲》也对美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高中语文大纲特别强调语文学科应该着眼于"人"的培养,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崇高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一) 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人们对美和丑的总的看法,它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审美观。无产阶级的审美观必须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总结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经验,批判地吸取美学史上的积极成果,才能逐步形成。语文教学中的许多篇目,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都有积极的意义。如寓言《农夫和蛇》,教育人们对坏人不能讲仁慈;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赞美了无私的父爱;歌剧《白毛女》,反映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当前学生以穿名衣、住豪宅、坐名车为荣,对周围的一些丑恶现象视而不见,这些无不是错误的审美观作祟。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能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审美人生观具体化于人生态度上,既表现为热爱个体生命的进取,创造,又表现为超越个体生命存在(个体情感、意志、好恶、欲望等)的旷达、洒脱;具体化为人生理想:表现为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崇高境界的追求。这一点在目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具体化为人格建树:表现于既要保持个体的独立意志又不以自我为中心,凌驾于万物之上,肆意践踏他人,损害万物;真正作到不亢不卑;具体化于处世方式上:以公平之心待人接物,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一切生命存在。当前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心头肉、掌上珠,往往恃宠生骄,目空一切,且社会责任感差,因此培养其正确的审美人生观,不仅能完善个人,提高民族素质,更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有现实意义。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