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00字。
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
——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
张晓若
(广州市第113中学,510630)
内容摘要:本文就语文学科教学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提出了一些较有参考性的观点和具体的做法,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两个前提:即语文教师应树立新观念,完成由主体到主导角色的转变;内容丰富时代感强颇具开放性的新教材,为研究性学习实施提供了可能。二——四部分较为详尽地分别介绍了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做法和一些观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
提起研究性学习,人们常常想到的是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已明确将其列入高中生必修课程,每周三个课时的高中生必修课程,这里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即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综合性的学习方式,而语文研究性学习既有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更应该以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本文想就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谈谈自己不成熟的做法和观点。
一、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应具备的两个前提条件。
(一)语文教师应树立新观念,完成由主体到主导角色的转变。
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增强,教师传统的“主体’作用逐渐隐蔽,逐渐削弱,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教师不再满堂灌,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容器”,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教师必须完成从主体到主导的角色转换,给学生更多更广的时间和空间,从而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师生共同参与对课文的学习,语文教学不再是过去那种按照语文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路”进行的单方面的活动,而是师生双方对于文学文化知识的探究过程,研究性学习不再是单纯作为一门课程出现,而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贯穿在对于课文学习的全过程,也可以说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根植于语文教师的心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关键。
(二)内容丰富时代感强颇具开放性的新教材,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
语文教学无非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与传统旧教材相比较,新教材无论从量还是质、从内容还是到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编排来看,从过去的只重阅读到现在的阅读、写作并重,特别编排了写作、口语交际单元,这一点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不再是那种足不出户、不善表达的人才,而是需要一种复合型的人才;从量上看,除课本外,还有读本,数量上的增加,改变了过去那种举国上下共读一本书的现象;从入选的文章看,除了保留一些经典的文章外,还选入了一些脍炙人口的美文,更强调一种人文精神,更强调多种情感的流露,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孙犁的《黄鹤》、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等,特别是读本,入选的文章内容更为广泛,更具时代感,如《基因革命与伦理选择》、《奇妙的克隆人》、《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内容的丰富多彩,风格的多样纷呈,这就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才会对此产生好奇心,也才会产生研究探讨的兴趣,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