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后赤壁赋》备课资料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粤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中其他文字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12/24 19:58:1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4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8600字。
第14课   后赤壁赋
苏轼
刘人云整理2005-12-12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苏轼出生在一个富有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母亲程氏是有文化、明大义的女子。苏轼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少年苏轼在父母的培育下,勤奋好学,博通经史。他成长在一个表面承平而内里各种社会矛盾渐趋尖锐的时代。这时代一方面号称“百年无事”,经济文化都有相当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既有辽、夏入侵的外患,又有豪强兼并、人民困苦不堪的内忧。社会危机四伏,积贫积弱的形势日益严重,改革的呼声,在士大夫层中渐次高涨。苏轼在这样的家庭与社会气氛熏陶下,受儒家经时济世思想的影响,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许国,并主张针对现实中的种种弊端进行改革。他二十一岁随父入京参加进士考试,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与弟苏辙同科及第。时父苏洵也深受重视,父子三人,一时名噪京师,苏轼中进士后,二十五岁与父、弟再至汴京。授他河南主簿,不赴。二十六岁参与制科考试,名列最高等级——三等,授大理评事,签判凤翔府,从此踏上仕途。苏轼在风翔三年还京,曾授直史馆。因父苏洵病故,苏轼又扶父丧还乡。三十四岁再到汴京。这时王安石正推行新法,苏虽也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状况,但在变法思想上与王安石存在分歧。他不主张遽变,反对“求之过急”,于是接连上书神宗,反对王安石变法方案,于是引起王安石一派的排挤。苏轼为了远身祸,求为外任,先后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苏轼出京做地方官,勤政爱民,尽心职守。八九年的时间,他辗转迁徙,但每到一地都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减免租税,体察民间疾苦。而对于新法实行中的一些流弊,也“不敢默视”。后因“托事以讽”,写了一些与新法有关的诗文,被言官何正臣、舒宦、李定晦等人弹劾为“包藏祸心”、“指斥乘舆”,于是在湖州任上被突然逮捕送交御史台论罪。苏轼在狱中备受诟辱,几置死地,幸得多方营救,才得贬出。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生活、思想与创作也从此开始了巨大的转折。
苏轼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押公事,近于流放。他因经济困难,申请城东坡荒地,躬耕求食,自号东坡居士。黄州五年,苏轼思想转变很大。一方面他没有放弃儒家经世济民思想,继续关心国家政局,因壮志难酬而苦闷;另方面他闭门思过,消极彷徨,又时时向佛老思想去求解脱。但这几年却是苏轼创作上的丰收时期,雄伟的江山,淳厚的民风,温暖的友情,不能忘怀现实的壮心,促使他写出了许多著名的诗文,或雄健豪放,或清旷淡远,成为他一生创作的高峰。元丰八年,神宗病故,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政局发生变化,起用旧党人物司马光等人,全面废除王安石新法。苏轼即被起用为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但苏轼对待新法,又主张“参用所长”,反对执政大臣们的全盘否定新法。这种注重现实利害的精神和耿直态度,又和司马光等旧党人物产生分歧。司马光病死,苏轼为旧党官僚所忌恨,又要求外放,于是在元佑四年三月又出知杭州。苏轼十五年后再次至杭,“江山故国,所至如归,父老遗民,与臣相问”  (《杭州谢表》)。他勤政爱民,开浚西湖,赈济灾民,兴建医坊,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
至元祜六年二月,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京都。入朝后本拟有所建树,不料又为旧党贾易等诬陷,心情郁闷,不愿留在京城,于是又上书请求外放,不久便被派知颍州,后又改知扬州、定州。
苏轼从黄州被召还,第一次在朝期间,主持过学士院考试和进士贡举。他为国家振兴积极荐举擢拔后进,于是有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等才士云集京都,一时文坛兴盛。苏轼俨然成为文坛盟盟主,为北宋后期文学的发展,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
远谪惠、儋时期,旧党的支持者高太后病死,哲宗执政,于是新党人物又纷纷上台。但这时的新党抛弃了王安石变法的精神,将打击“元佑党人”作为主要目标,于是旧派人物纷纷遭到贬斥。王安石变法这一具有伟大意义的政治运动,蜕化为争权夺利的党派之争,苏轼竟成为党争的牺牲品。他被挤出朝廷,先是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未到惠州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仍到惠州安置。苏轼在惠州度过两年谪居生活,虽是衰迈之年,处境困顿,仍然关心人民,积极发展农业与兴修水利,为改善百姓生活不遗余力。绍圣四年,苏轼已六十多岁高龄,又被改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即被流放到海南岛。当时海南地处天涯海角,境况极其荒凉,生活极端艰苦,“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与程天侔书》)。但苏轼不戚戚于个人忧患,积极为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