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00字。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作文教学模式探究(已发表)
江阴市璜土中学 范国伟
[摘要]中学作文教学须以《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标准,努力改变教学理念,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学生人文修养、人文精神、情感体验;重视写作与生活、阅读的联系,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教给学习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倾吐蓄积 阅读社会情感松绑鼓励 创造性思维
目前中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十分严重。喜欢作文的少(据笔者统计:初、高中分别是 6%、10%),对成绩不在乎的人多。作文教学的确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难在哪里?一是作文本身难。写作过程中需要运用字、词、句、段、修辞、逻辑等“硬件”,还要调动社会阅历,生活感受,写作情感等“软件”,这对中学生来说确实有相当难度。二是教师指导难。作文环节的纷繁,令教师颇有“老虎吃天无处下口”之感,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三是教师作文指导的失误导致作文越学越难。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作文教学的特殊性,侧重于传授作文知识,讲作文技巧,而对写作体验不多的中学生来说,那些所谓的技巧很难排上用场,反倒使学生无所适从。而且,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作文指导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学生胡编乱造,被动应付,必然产生厌烦情绪。
可见,要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学生怕作文一老师有劲使不上的状况,对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正确认识是一个前提。在学生眼里,作文最大的困难不是作文技巧,而是题材的匮乏。这当然不是说学生己经掌握了写作技巧,而是对他们来说,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然后才会想到怎样写。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相当部分的学生对写作技巧或是无暇顾及或是根本没有体会。如果学生连文章都写不出来,那些技巧之类岂不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吗?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一《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讲”作文,“教”作文的作法,把解决作文题材作为突破口,把克服畏难情绪作为前提,把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作为主线,全面提高作文水平。
叶圣陶曾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精辟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
从教学角度讲,如何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导引,以使其“不吐不快”呢?本人在反复研读《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作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丰富蓄积,有源倾吐
倾吐,首先得有东西,否则,别说吐,就是挤恐怕也难以挤出什么来。这东西是什么,便是生活认识的积累。因此,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热爱并投入生活,从而丰富生活认识的储备,就成了作文时倾吐的重要源流。叶圣陶曾形象指出:“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泪泪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正是叶老教给我们的指导学生作文的正确的指导思想。《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