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510字。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法探讨
漳浦县华港中学 林悦怀
摘 要:当前,尽管语文教学改革一直处于各学科教改的前沿阵地,但是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改革,尤其是作文教学改革却存在着明显的滞后现象,这就制约和限制了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本文试图从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序列性、层次性、活跃性、完美性”等特点入手,探讨“初作、互批、反批、重作”这一作文教学法的具体步骤,以期促进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农村 中学 作文 教学 探讨
随着语文考试制度的改革,作文占据了中学语文的半壁江山,它的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的好坏。但毋庸置疑的是,作文也是最令师生头疼的事,对学生来说——作文难写;对老师来说——作文难批。长期以来,在此种情绪的影响下,作文成了夹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毫不相干的第三者,一直阻碍了作文成绩的提高。尤其是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远远落伍在农村经济改革和建设之后,其表现为:作文指导思想不明确,使之仅仅成为少数人升学的一块“敲门砖”;作文教学的内容随意性大,实用性差;作文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薄弱;作文教学主客体颠倒,教与学、学与用脱节。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作文教学的封闭程序严重,学生怕作文,教师苦改文,作文教学缺乏科学性、序列性、计划性和实用性。为改变这种现状,使作文教学真正适应农村变革和发展的需要,笔者以为,师生不应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而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促成是师生交流的阵地,唯有实现“教师——作文——学生”一体化,才能实现作文水平的提高。
首先应体现序列性,做好“初作”。
“初作”相对于“重作”而言,初作的序列性体现在初作命题、初作指导和初作过程三个方面。
命题既是教师的事,更是学生的事,是学生作文能力之一。命题的过程应是开放的过程。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和创造条件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人情、习俗,观察花木荣枯,洞悉家乡变迁,使他们先有生活而后命题作文,如组织他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发展变化情况,培养他们随时随地做笔记的习惯等;另一方面,更要通过命题的精心设计,勾起学生对题材的清晰回忆,从而激发其写作灵感和创作欲望,变“要他写”为“他要写”。为此,在设计命题时,既要考虑《课程标准》对各年级作文训练的要求,又要面对农村现实和发展的实际,绝不出大而高、远而泛的作文题,使学生无法捉摸、无法写出,而是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摸得着、写得出。比如《我和爸爸(或妈妈)发生了_____ (一个误会、一点矛盾、一件不愉快的事、一件令我难忘的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