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浙江专用)讲义:第十章写作(8份)
- 资源简介: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浙江专用)讲义:第十章 写作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浙江专用)讲义:第十章 写作+专题一+Word版含答案.docx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浙江专用)讲义:第十章 写作+专题八+Word版含答案.docx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浙江专用)讲义:第十章 写作+专题二+Word版含答案.docx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浙江专用)讲义:第十章 写作+专题六+Word版含答案.docx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浙江专用)讲义:第十章 写作+专题七+Word版含答案.docx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浙江专用)讲义:第十章 写作+专题三+Word版含答案.docx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浙江专用)讲义:第十章 写作+专题四+Word版含答案.docx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浙江专用)讲义:第十章 写作+专题五+Word版含答案.docx
专题一 审准题意
[专题引语] 现在的作文审题越来越容易,但是,审题容易不代表不要审题。相反,随着任务驱动和隐性审题的增加,审题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审准题意,更要切准题意。
1.(2015•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 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步骤:
(1)细读材料
①请分别提取出两段文字中的关键词,再从两段文字中提取出共同的关键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段中的关键词:作品的格调趣味、作者人品、一致。
第二段中的关键词:作品的格调趣味、作者人品、背离。
共同的关键词:作品的格调趣味(文品)、作者人品(人品)。
②如何理解“作品”“格调”“趣味”“人品”这几个关键词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a.作品,重在理解其范围。可以指文学作品,还可以指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音乐、舞蹈、喜剧和影视作品),甚至扩大为人类的精神文化产品。
b.格调,泛指作品的艺术风格。
c.趣味,指情趣、旨趣、兴趣,这里应为审美趣味。
d.人品,意谓人的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2)细读要求
①在任务性要求中,哪些是重点性要求?哪些是一般性要求?(可以圈出)重点性要求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重点性要求: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一般性要求:题目自拟,观点自定;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重点性要求的具体含义有二:一是“对此”发表看法,这个“此”应指上面两段文字,两种观点,也就是说不可只选其中一个材料谈,忽视另一个材料,不能只讨论材料的一方面,两方面的材料,不要偏废,在比较中突出观点、看法。二是暗示了写作文体——论述文。
②警戒性要求有哪些?(可以圈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2.(2016•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步骤:
(1)细读材料
①材料中最关键的一段话是哪一段?请从中提取出关键词。(可以圈出)其核心关键词是哪一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三段话(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
……
专题三 妙拟标题
[专题引语] 在新材料作文命题“一统天下”之际,考生在考场上总有这样的写作习惯:写好正文后匆忙起个标题。这里,拟题的先后并不重要,问题是仓促拟题,也只能拟个大众化的题目,根本起不到“抢眼”“亮眼”的效果。“题好一半文”“眼睛有神龙会飞,标题有神文添彩”这些格言俗语固然说明了标题对于文章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考生上述习惯暴露出未把标题当成文章写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大问题,甚至说在深层意识里根本没有把拟题当回事。因此,本训练试图唤醒你的拟题意识,与你一道探讨妙拟标题之法,以期让你的文章标题“抢眼”“亮眼”。
一、2017年高考作文佳题赏析
1.一横长城长,一点茉莉香(全国卷Ⅰ,湖南一考生)
赏析:该标题整齐、对偶,“长”“香”合辙押韵,“一横”与“长”,“一点”与“香”含有对比的意味。最妙的是引用,从春晚歌词“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中精心选取“长城”“茉莉”这两个最富中国味的意象,将“长城”“京剧”与“中华美食”三个关键词贯通起来,共同演绎中国历史的悠久与中国文化的余香,温柔纤细,深婉动人。
2.苦辣酸甜神州味,生旦净末华夏情(全国卷Ⅰ,河南一考生)
赏析:该标题对仗工整,颇有中国味,而且巧妙地把“中华美食”与“京剧”具化为丰富的词语,让其隐然在其中,点题似无实有,似实又虚,别有风味。
3.惊鸿一面即沧海
——致外国青年留学生(全国卷Ⅰ,安徽一考生)
赏析:该标题妙在化用诗词。它套用了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和歌词“仿佛映当年,翩若惊鸿影”,形象地表达了只要“惊鸿”中国“一面”,波澜壮阔的“沧海”已在心间的主题,暗含如“恋情”般的祖国深情。内涵丰富,大气磅礴!
4.执笔仗剑行天涯(全国卷Ⅱ,重庆一考生)
赏析:“执笔仗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补以“行天涯”,大气开阔,引人入胜。
5.予我洗礼,翼彼新苗——我看高考(全国卷Ⅲ,四川一考生)
赏析:正副标题,“配合”默契。副标题配以话题,正标题点明高考的作用。正标题对偶整齐,化用《诗经》名句,“翼”字活用,令标题灵动。
6.车如流水情如月(江苏卷,江苏一考生)
赏析:该标题仿“车如流水马如龙”而拟,不仅把材料的关键词“车”“情”缝进去,而且两个喻体形成对比,车虽动如流水,但真情如月不会老,形象地表达了“车会老旧,但真情永远不会消失”的题旨。
7.跳下你的车轮(江苏卷,江苏一考生)
赏析:该标题中的“跳”字有力,动感十足。当众多考生都“坐”在车上倾诉真情、阐发哲理之时,该标题却大声疾呼:跳下车轮,“让我们化为时代前行的驱动力”。这一“呼”,呼出了本文的新度、深度,也留下悬念,吸引人往下读。
8.书之阶(浙江卷,浙江一考生)
赏析:该标题最大的特点是简洁、醒目。“书”凸显了材料的关键词,“阶”字暗含比喻,形象地暗示了读三本大书,如拾级而上,逐步登高。
二、2016年高考作文佳题赏析
1.进六与退二(全国卷Ⅰ,广东一考生)
赏析:该标题抓住了漫画中的分差,所谓“进六”,指第二个孩子的成绩由55
……
专题八 写好时评
[专题引语] 关注现实,拥抱生活,是2017年高考改革元年语文命题的特点之一。随着高考命题导向功能的强大,高考作文越来越呈现关注时事的趋势。于是,时评文也越来越走俏,越来越被阅卷老师青睐。确实如此,时评文本身就具备立意深刻、选材鲜活、短小精悍的特征,加上“时代”的不断强化,我们十分有必要把这种文体练好、写好。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知名主持人乐嘉带年仅4岁半的女儿参加沙漠徒步活动,孩子跟大人一样徒步4天走完近76公里。一路上,孩子的两条大腿上密密麻麻生出大块的红疹,脚上也起满了水泡,晚上睡不好……乐嘉说:“我会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她学会独立和坚持。”也有人认为,这简直是在折磨孩子。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例文
是锻炼还是折磨?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近日主持人乐嘉连发多条微博,分享了他与女儿首次参加沙漠徒步活动的过程。视频中,乐嘉年仅4岁半的女儿蹒跚前进,跟大人一样徒步4天走完近76公里。舆论场中的意见分为两派,有人认为这对孩子是积极的锻炼,塑造了孩子的独立性和吃苦精神;也有人认为,这简直就在折磨孩子。
引述材料,是时评文常见的开头方式。
不消说,双方说的都有道理。何况,如何教育孩子,本就没有标准答案。无论是虎爸虎妈,或是慈父慈母,皆无原罪。如此说来,乐嘉的教育方式引发的争论固然热闹,实际上不过是他人多管闲事。
展开评论,先肯定双方都有道理。
然而事实并非人们说得那样简单。在这场讨论中,十分关键却又为舆论所忽视的,是乐嘉女儿的所思所想。乐嘉的教育方式究竟是锻炼还是折磨,对此最有发言权的,无疑是孩子本人。可如今,众人将大把精力花费在争辩何种教育方式更可取上,并没有在意孩子的想法。
话锋一转,指出双方的不足:没有在意孩子的想法。
而这一现象的发生,恐怕不是偶然的。中国家庭在传统观念里推崇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颜氏家训》等经典著作,无不将“教子”置于首要位置。这也意味着,家庭教育容易被异化为单向的灌输,将父母的三观强加给子女。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记者就其对女儿的教育方式向乐嘉提问时,他如是说:“她的问题在于她喜欢走,她很开心,但她走到一半的时候想放弃。不可能让她放弃,如果放弃了,她以后一辈子都会因为这件事情沮丧,她以后做任何事情都会给自己找借口,她过了这个坎儿以后,做任何事情她都会告诉自己要坚持。”这段回答值得玩味。因为女儿“喜欢”,所以带她参加艰苦的沙漠徒步活动,这本无可厚非。可乐嘉所忽视的是,女儿同样应该拥有放弃的权利。至于她这一辈子是否“会因为这件事情沮丧”,不该由乐嘉来判定。
结合材料进一步分析。
杜威、蒙台梭利等教育家的理念各有不同,但核心观念有一个:孩子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该在尊重儿童的人格和天赋的基础上进行。但这对中国家庭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