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之难点突破100讲(24-32讲)
- 资源简介:
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之难点突破100讲+Word版含解析24-32
难点24+对文本描述的现象或提出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之难点突破100讲+Word版含解析.doc
难点25+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之难点突破100讲+Word版含解析.doc
难点26+掌握情境式默写的诀窍-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之难点突破100讲+Word版含解析.doc
难点27+如何减少惯常的书写错误-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之难点突破100讲+Word版含解析.doc
难点28+正确理解一词多义-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之难点突破100讲+Word版含解析.doc
难点29+正确理解古今异义-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之难点突破100讲+Word版含解析.doc
难点30+正确理解通假字-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之难点突破100讲+Word版含解析.doc
难点31+准确判断偏义复词-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之难点突破100讲+Word版含解析.doc
难点32+准确推断文中不理解的实词的含义-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之难点突破100讲+Word版含解析.doc
解答“对文本描述的现象或提出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类试题时,考生要注重“二理解,三关注”。
“二理解”指:1.理解文本描述的现象的特点。传记为了描写传主会描述一些现象,新闻中通过对人物、事件等的描写描述相关现象,科普文会直接描述某种现象,而调查报告会对某种现象进行调查并以此得出结论等。解答这类题时要注重概括现象并深入理解隐含在现象背后的本质特征。2.分析文本提出的观点的特点。传记会表述传主的观点或者作者的观点,新闻会通过具体的人、事等表达观点,科普文会通过介绍特定对象来表达观点,调查报告会通过结论表达观点。解答这类问题时要注意抓住体现作者感情倾向的词句。
“三关注”指:1.关注现象发生的原因,把握现象的本质特点。任何一个现象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其他事物、现象紧密联系,分析现象出现的原因,把握现象的特点等,可以使自己的判断更准确。2.关注文本提出观点的前因后果,把握文本表述的内容。文本提出的观点是基于描述的内容、探讨的问题、叙述的事件或塑造的人物等,因此对某一观点的判断要注重分析其提出的原因等。3.关注“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现象或观点做出准确的判断。按照约定俗成的标准来审视“三观”,同时要注意对问题的分析要一分为二,力求客观、公正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晶球”谭延闿
谭延闿,1880年生于湖南省茶陵县,字组庵。1904年中进士,28岁点翰林,授翰林院编修。1907年他组织“湖南宪政公会”,积极推行立宪,成为湖南立宪派首脑。辛亥革命时他响应革命,长沙光复后,被推举为湖南军政长和参议院议长。
谭延闿为人圆滑,通权达变,善测政治风向,三次任湖南都督,还曾担任国民政府主席,最后出任第一任行政院院长,成为动荡时局中为数稀少的“政坛不倒翁”,被人讥为八面玲珑的“水晶球”。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则干脆把谭延闿比作“药中甘草”。甘草在中药中并不名贵,但素有“百药之王”之誉,有调和百药的功能。也有人把谭延闿的处世总结为一个“混”字,讥嘲他为“混世魔王”。谭延闿对此也公开承认,并声称“混之用大矣哉”。北伐胜利后,蒋介石登上了最高权力宝座,谭延闿很知趣,让出国民政府主席一职,任行政院院长。面对蒋介石的独裁,身居高位的谭延闿有一整套应对之策,即“三不”主义:一不负责、二不谏言、三不得罪人。每次开会,他都闭目养神,抱着葫芦不开瓢。他深知在蒋介石手下办事不易,情愿无所事事,乐得自在,做一个伴食宰相。
谭延闿不爱美人,却对美食情有独钟,唯一的嗜好便是下馆子,南京有名的饭店都让他吃遍了。他吃得异常考究,吃得不再被蒋介石视为“眼中钉”,吃成了著名的美食家。因其“好吃”,亦擅长食法,故其制的“谭家菜”颇负盛名。
谭延闿嗜食鱼翅,每餐少不了。胡汉民请谭延闿吃饭,他知道谭延闿的爱好,故意让厨子把鱼翅安排在其他菜的后面,还当面说鱼翅不好吃,味同嚼蜡。酒至半酣,谭延闿急得抓耳挠腮,实在熬不过,只得央求道:“如蒙不弃,请赐嚼蜡如何?”胡汉民大笑,令人端上鱼翅。
1930年9月21日午饭时,谭延闿又吃了一顿鱼翅大餐。酒足饭饱之后,到东郊马场去观看骑马。途中谭延闿头疼欲裂,急命司机返回中山东路的中央医院,待车开到中山陵山门时,谭延闿已不能言。司机急忙将车开回谭延闿位于成贤街的寓所,中央医院的大夫随后赶来,诊断是脑出血。
蒋介石最清楚谭延闿在党内和政府中的特殊作用——他有“中和”的大本事。有他在,蒋介石与胡汉民之间的矛盾还有个和缓的润滑剂。于是蒋介石命令:不惜一切抢救。但已无力回天。延至9月22日,谭延闿溘然长逝。
谭延闿猝逝,胡汉民为之神伤,撰挽联云:
景星明月归天上,和气春风生眼中。
以此称赞谭延闿的“中和”之道。
谭延闿去世后,国民党财政部部长宋子文拨专款为之大修陵墓,墓址选在中山陵侧的灵谷寺。时逾一年,谭墓始修成,其宏伟气派仅逊于中山陵。1931年9月24日,是谭延闿的国葬日,蒋介石特意从汉口赶回南京,为谭执绋并主祭。国民党中央及国民政府各要员均赶来为谭延闿送灵。此事影响甚大,上海某小报刊出一副藏头挽联,将“混球”二字嵌入其中,对谭延闿的“混世魔王”和“水晶球”绰号大开其涮:
混之为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摇大摆,命大福大,大到院长;球的本能滚而已!滚来滚去,滚入滚出,东滚西滚,滚进棺材。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谭延闿为人处世的方法是否可取?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一 可取。(1)谭延闿生活在动乱年代,加上蒋介石的独裁专制,使得人人自危,所以谭延闿只能用圆滑来保护自己。(2)谭延闿的“吃”其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正是他的贪吃才使蒋介石放心。(3)正是谭延闿的这种为人处世的方法“中和”了各派系的争斗,稳定了局面。
示例二 不可取。(1)生活的时代不是一个人圆滑世故的原因,谭延闿应该敢于反对、抗争。如果每个人都像谭延闿这样圆滑世故、不思进取,那么社会就没有办法进步了。(2)“混”更是错误的,混吃等死,人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3)嗜食鱼翅更是一种奢侈的表现,虽然贪吃使蒋介石不再猜忌他,但这种吃太过浪费。
在人物传记文本阅读中,“文本提出的观点”一般包括传主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二者是不同的,传主的观点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作者的观点一般是正确的。
1.文章第2自然段着重讲述了谭延闿的圆滑,历数了谭延闿的种种圆滑的表现:被人称为“政坛不倒翁”“水晶球”“药中甘草”;北伐胜利后,主动让出国民政府主席一职;面对蒋介石的独裁,采取“三不”主义,情愿无所事事。
2.文章第3、4、5自然段讲述了谭延闿的贪吃。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谭延闿的性格来看,这是他为人处世的一种生存智慧,借贪吃来打消蒋介石对他的戒心。
3.文章第6自然段至结尾,讲述了谭延闿的去世及人们对他去世的态度。
探究性试题的解题策略:
1.第一句话亮出自己的观点。
2.一定要借助文本材料或相关事例(理论)等对观点进行证明。
一、(2018届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范立欣:在纪录片里寻找“归途”
来自四川的农民工张昌华夫妇,20年前开始在广东打工,希望用微薄的收入抚育留在家乡的一双子女,使他们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可失去双亲陪伴、日渐成年的女儿张琴,选择了退学离家,成为新一代打工
……
1.细读题干,把握题意。情境式默写题,一般是在题干部分提供一种情境,要求考生从某一文章中找出与之意思贴近的语句,因此细读题干,准确地把握题干的意思,就成了解答情境式默写题的诀窍之一。
2.扣住提示,筛选语句。题干中所设的情境既明确了语句的出处,又缩小了筛选的范围。因此考生在答这类题时,不仅要“瞻前”,还应“顾后”,善于捕捉题干中的提示信息,这样才能迅速而准确地答题。
3.检查书写,确保无误。考生答题结束之后,必须再检查一番,以确保答案正确。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查连贯,看所选语句与上下文是否贯通。(2)查文字,主要检验是否错写、漏写、多写。(3)查书写,看有没有因书写习惯而造成笔误。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过秦论》中的“ ① ,吞二周而亡诸侯”,气势恢宏;《屈原列传》中的“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② ”,评判公允;《滕王阁序》中的“潦水尽而寒潭清, ③ ”,意境澄净;《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 ④ ”,情景交融。
【答案】①振长策而御宇内 ②举类迩而见义远 ③烟光凝而暮山紫 ④别时茫茫江浸月
二、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从曹植的“ , ”,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谭嗣同的“ , ”,到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我们看到了志士仁人对“生死”所做出的最简单而又最精辟的诠释。
【答案】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题干中没有出现篇目名字,只出现了作者的名字,难度较大。考生答题时,先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对‘生死’所作出的最简单而又最精辟的诠释”,据此可以判断出所填内容应为有关生死的句子,再调动平常积累的知识即可。
三、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 , ”三句表现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奢侈浪费无度。
(2)《己亥杂诗》中龚自珍用“ , ”两句表达他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
【答案】(1)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弃掷逦迤 (2)浩荡离愁白日斜
……
要想准确推断文中不理解的实词的含义,考生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语境推断法。文言实词含义丰富,大多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所以要想对其含义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考生须要联系上下文,分析语境进行推断。
2.代入检验法。就是把题目中所给的义项代入到句子中,这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如果文从字顺就是正确答案。
3.联想推断法。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考查题趋于浅近,且贴近生活,贴近课本。因此,考生在推断文中实词的含义时可以迁移联想,从而对这些实词作出准确的解释。
4.语法辨别法。所谓语法辨别,是指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通过判断实词词性的方法对所给实词的含义进行推断。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我们就可以根据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推知它们的词性,进而推断他们的意思。如“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爱”做“以……为”的宾语,不可能是动词“喜欢”的意思,由此可推知是“吝惜,舍不得”的意思。
5.结构分析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等语言现象很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6.古今对照法。汉语词汇中的一部分词有古为今用的现象,但意义往往不同,忌望文生义、以今释古。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固定义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孙无忌字辅机。性通悟,博涉书史。始,高祖兵度河,进谒长春宫,授渭北道行军典签。从秦王①征讨有功,累擢比部郎中、上党县公。
皇太子建成毒王,王病,举府危骇。乃遣无忌阴召房玄龄、杜如晦定计。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平之。王为皇太子,授左庶子。即位,迁吏部尚书,以功第一,进封齐国公。
突厥颉利可汗已盟而政乱,诸将请遂讨之。无忌曰:“今我务戢兵,待夷狄至,乃可击。使遂弱,且不能来,我又何求?臣谓按甲存信便。”帝曰:“善。”然卒取突厥。
太子承乾废,帝欲立晋王,未决,坐两仪殿,群臣已罢,独留无忌、玄龄、绩言东宫事。帝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异议者斩!”于是遂定。以无忌为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三品”自此始。
二十三年,帝疾甚,召入卧内,帝引手扪无忌颐,无忌哭,帝感塞,不得有所言。翌日,与褚遂良入受诏。有顷,崩。方在离宫,皇太子悲恸,无忌曰:“大行以宗庙、社稷属殿下,宜速即位。”因秘不发丧,请还宫。
太子即位,是为高宗。帝欲立武昭仪为后,无忌固言不可。帝密以宝器锦帛十馀车赐之,又幸其第,擢三子皆朝散大夫,昭仪母复诣其家申请。许敬宗数劝之,无忌厉色折拒。帝后召无忌、遂良及于志宁言后无息,昭仪有子,必欲立之者。无忌已数谏,即曰:“先帝付托遂良,愿陛下访之。”遂良极道不可,帝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