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20字。
让笔下文采飞扬
——对作文教学中语言方面的一些思考
东莞实验中学 张 健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中语言方面的问题一直困扰大家,表现为语言干瘪乏味,材料匮乏,缺乏鲜活的思想和文化底蕴,欲解决这一问题,就从学生的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和人文素养等方面做了一些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作文教学 语言 课内材料 课外阅读 人文精神
每年接手高三毕业班的语文课,总觉作文教学中语言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它们就像拦路虎一样,阻碍学生语文素养与成绩的提高。而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中明确要求“富于文采”,孔子也曾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移之于高考作文,该说是“言之无文,难得高分”了。
而现状是,在高考作文中,有大堆的“低等级”作文,这一点是每个从高考作文阅卷现场归来的老师的最深刻的感受,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表现在学生作文的语言方面,材料匮乏,语言干瘪、乏味,精神家园荒芜。究其原因,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造成的阅读量的极少,从而语言索然无味、瘦的难看是一方面,教师的不作为也是一个方面的原因。故而,近几年来,我和同事们不断致力于这一方面的探讨,只是希望学生们的文章能够摇曳多姿,文采飞扬,人见人爱。先请欣赏下面这篇文章:
品味孤独,体会幸福
孤独向来是以贬义的身份出现的,然而当你看到烟波钓徒披着绿蓑衣,顶着青箬笠,雨点中独自垂钓桃花流水中的鳜鱼时那孤独的身影,你又会向往这一份祥和的宁静,对孤独背后的花天酒地,官场阿谀,礼节往来等一切的不孤独有一个新的认识。
人是需要孤独的。只有孤独可以屏蔽外界的喧嚣杂乱,滚滚红尘,使你在静夜空山中守得住心灵的那一方净土,淡泊而明志,宁静而志远。夜幕上一轮孤独的明月,月光下一只孤独的身影,相互慰籍,相互倾诉,东篱下举杯相邀,尽情发泄“仕途失意”的怨气,尽情抨击“买官鬻爵”的时政,尽情摒弃“尔虞我诈”的世俗。学着庄子,宁可曳屋于涂中,成为一棵守着心灵月亮的树。这样,孤独便是看得见嗅得出的幸福。
孤独并不等于消极。它是先哲们为“窃国者诸侯”的社会所不容时选择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达则兼济天下”的背面必然是“穷则独善其身”。屈原选择了孤独,留下了“唯昭质其犹未亏”的美名;张良选择了孤独,留下了“如同兴周入百年之姜子牙”一般的功业,再远一点;伯夷选择了孤独,成就了“首阳山采薇而食”的美谈;范大夫选择了孤独,避免了“兔死狗烹”的下场,所以,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选择孤独实在是追求幸福的明智之举。
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捏准了它,幸福便如泉涌,“不择地而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闲逸的幸福,“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是自在的幸福,“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是神秘的幸福,“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是守着节操时得意的幸福,这么多幸福拥着,谁还能把孤独推向痛苦的边缘!只要有灵有性,,就应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挣脱,体会一下管宁隐士割席断交,追求孤独的幸福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