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80字。
歧义的产生及消除示例
江苏海安雅周中学 徐大才 226641
歧义是一个句子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使听者读者模棱两可,无所适从。这是一种病句类型,在中考中时有出现。它涉及到语音语义知识,涉及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和对结构的分析能力,涉及到具体的语境和语体。
一、轻重音产生歧义。
(1)学校领导一再强调一定要指导学生读好书。
(2)我想起来了。
“好”字重读,是形容词,指内容健康;轻读,成“读”的补语,指把书读好。“起来”重读,则是动词,多指起床;轻读,则成“想”的补语,指想起某人某事。要消除此歧义,在口语中可以用轻重音区别,在书面语中,可以改换说法,如“读好书”可改成“把书读好”、“读好的书”。
二、多音多义词产生歧义。
(3)王军还欠款1000元。
(4)他这个人好说话。
(5)他倒了一杯水。
(6)他走了一个多钟头。
(7)李老汉养杜鹃很在行。
“还”有两个读音,读“huān”,表偿还,读“hāi”,表尚欠。“好”字,读“hào”,是“喜欢”,读“hǎo”,是“容易”。“倒”是多义词,可理解为“倒上”和“倒掉”。“走”有“在路上走”和“离开某地”之意。“杜鹃”可指鸟,也可指花。消除此类歧义,可改换、添加词语,避免多音多义,使表义单一。
三、停顿不同产生歧义。
(8)他知道这件事不要紧。
(9)县里通知说,让王镇长本月10日前去汇报工作。
(10)新年好不晦气,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酿醋坛坛酸。
(11)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惟蔬菜不可少分文不取。
(8)中停顿有两种:他知道/这件事不要紧。他知道这件事/不要紧。(9)中“10日前去”,停顿为“10日/前去”或“10日前/去”。(10)是一秀才给财主家写的春联,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