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40字。
2005年北京中考考场作文失误现象及原因
——中考作文阅卷随笔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冯爱平 唐春兰
笔者今年参加北京中考作文阅卷,对中考作文感触颇多。现在从教师的角度,谈一些中考作文失误现象,期望为中学作文教学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一、审题不清
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题意把握准确与否,是作文成败的先决条件。2005年北京市中考作文属于全命题类型,在审题方面可以说没有给考生设置障碍和陷阱,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审题难度不大,因而阅卷中发现大部分作文都能符合题意,这就保证了考生作文的基本等级分。然而,也有部分考生没有明确提示语的要求和限制,没有准确把握题目,在审题上摔了跟头。作文提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请你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感受,以‘开端’为题,写一篇文章。”提示语的要求指向很明确:第一,作文必须以“开端”为题目;第二,选材必须结合考生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感受。但由于这两年话题作文比较盛行,考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也是话题作文居多,所以部分考生按照惯性思维,不加考虑就把题目当成了话题,另拟题目。如“第一次绽放的成功之花”、“军训生活——初中生活的开端”、“万事开头难”等等;也有部分考生忽略了“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感受”,谈自己梦中的感受,幻想以后的开端、想象3005年地球人会怎么样等。提示语是命题者对考生理解题意的一种提示,为考生审题所铺设的台阶,也可以说是浓缩了的写作指导。对于命题作文的提示语,考生必须认真解读,做到心领神会。切忌不看要求,或未看清要求,即匆匆下笔。
二、选材失误
题材的贫乏,题材的陈旧,题材的雷同,题材的不典型是考生作文选材方面的明显失误。在众多考生的笔下,所用材料还是以往耳熟能详的,如第一次做饭、第一次炒菜(阅卷老师戏称为作文传统菜:西红柿炒鸡蛋)、第一次学骑自行车、第一次叫爷爷等;还有一部分考生,选材完全脱离题目“开端”,写上学路上,看到蚂蚁搬家、蜘蛛织网,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认识等;有的考生甚至胡乱编造,情节不合生活常情,不合生活逻辑,使得文章内容不真实,感情不真挚,破绽百出,给人虚假的感觉。由于考生没有认真组织材料或没有挖掘鲜活材料,颇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很多考生得分不高,就是因为没有过好选材这一关。要写出高水平的作文,一定要具有围绕主题,精心、恰当地选取材料的意识,力求选用恰当、典型、新颖的材料。
三、内容空泛
今年考场作文中虽有佳作,但让人眼前一亮的作文不多,苍白空洞之文却不少。有些文章内容较单薄,大多是一大篇叙事之后,结尾点点题目而已,主题相对较肤浅;有些文章内容把握不准,似是而非,文章翻来覆去只有那几句话,显得空泛、贫乏;有些文章叙事平淡,把一件事简简单单地记了一回流水帐,很少能用细腻的描写、精辟的议论表现出自己对“开端”的独特认识;很多考生写作时脱离个人实际,写不出真实的事,抒发不出真实的情,表达不出真实的思想。命题者想让考生有话说,虽然考生有话可说,却说不出深度。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