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00字。
感知诗歌意象,提高审美能力
浙江省宁波中学 俞秀玲
诗歌不同于一般文本的最大特征在于诗意的生发性,清朝王闿运说“无所感则不能诗,有所感而不能微妙,亦不能诗”,诗的生命特征是蕴藉的,了解这一点是写诗和读诗的关键。
那么,诗人是如何使“所感”“微妙”的呢?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分好几种,有直抒胸臆式的,也有描述式的,但是更高层次的方式是转化式的,即把感情转化为画面。刘熙载曾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这种转化的方法被一些诗人运用得非常自如,如秦观之“山抹微云,天粘衰草,”谢灵运之“池塘生春草”,薛道衡之“空梁落燕泥”等等,为后人创造出了一幅幅有意蕴的画面,浑然天成。这些画面,染上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是诗人内在情感的显现形态,就所谓的是意象。意象既可以是自然景物,也可以是社会人事,但一样都融合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欣赏者惟有通过感知意象,才能自如地走进诗歌美的王国。
在审美领域,作为个体的学生,其实人人都具有审美感知能力,但长期的科学认知教学和逻辑思维训练压抑了学生的这种能力。对学生来说,需要的不是大量的外界告知,而是心灵深处的自我发现,而读诗,感知意象的过程就是一个美的发现过程。传统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鉴于诗歌意象本身的特点和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可在实践中运用以下方法来加以引导:
1、追本溯源法
一个诗歌意象往往有着发生,变化的历史过程,甚至可以这样说,一部诗词意象发展史就是一部诗歌发展史。常见意象如“山、水、松、竹、梅”等,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以“云”为例,最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多次,如“英英白云,露彼菅茅”“齐子归止,其从如云”“出其东门,有女如云”“上天同云,雨雪雰雰”“倬彼云汉,为章于天”等,其中如“鬓发如云”“从者如云”“美女如云”等属意象的范畴。到了汉代,“云”多与游子、思妇有关,出现了“浮云” 的意象,如:“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浮云日千里,安知我心悲”“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等,多用云在空中的随风飘移来形容人行踪的漂泊无定。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多“白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