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00字。
探究讨论,合作分享
——《<宽容>序言》 教学案例
浙江省 宁波中学 俞秀玲
[思路]
初读本文,就会感觉到它和一般的序言不同,形式上像一首散文诗,内容上像一个寓言故事。文章情节并不复杂,人物形象抽象,类型化,较典型地体现出寓言将深刻的哲理寓于简单的故事之中的特点。故本文学习的重点不在于对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而应侧重于深入挖掘故事中的哲理。另外,本文虚化了时代和背景,使得对文章意蕴的多向解读成为可能。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拟将课堂的重心落在从文本出发进行多角度深入探究。学习过程分为这样三个步骤:课前预习,初步解读;课堂研习,深入解读;课后练习,融会解读。主要方法是:探究讨论,合作分享。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通过朗读感知本文类似散文诗的语言特点,并请同学抓住文中最有感触的一点,以一句话的形式写出其中蕴涵的哲理。本案例为第二课时。
[实录]
一、形象回顾:
师:请同学回忆守旧老人,漫游者,村民们的形象特征。
生:守旧老人,顽固守旧,是旧世界的统治者,旧思想的维护者。
生:漫游者,勇敢、智慧、无私,是新世界的探索者,新思想的传播者。
生:村民们,愚昧麻木,胆怯自私。
二、深入探究:
师:作者在文末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文章虚化了时代和背景,这种不确定也使对文章的解读出现多样性。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本文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出示由部分同学第一课时初步解读后写出的一句话哲理)
1、“在历史的进程中,先驱者往往是悲剧人物”
2、“宽容异见,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3、“愚昧落后的根源在于封闭”
4、“今天的创新,也许在明天就成了守旧”
师:分别请四个大组的同学讨论这四句话。讨论时请注意:这些启示是从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出发的,可以在历史上找到怎样的例证?(接下来的环节:探究 讨论 共享)
[第一组:“在历史的进程中,先驱者往往是悲剧人物”]
师:既然称之为“悲剧人物”,他的悲剧性体现在哪里?
生:“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他被守旧老人审判,并被村民们杀死了。
生:还有,“他救了我们,我们反倒杀死了他。”悲剧不但体现在他被杀死的结局,主要是杀死他的人是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来拯救的人。
师:说得很好。在那个封闭的山谷社会里,他面对的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双重惩罚,他靠着百折不挠的毅力,躲过了大自然的劫难活着回来了,但面对守旧老人的律法,他却死在了自己想要拯救的人的手中。这是一个在“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的形象。在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人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