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小鸭》教学设计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1590个字。
《丑小鸭》教案设置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了解安徒生及作品。
2、能力目标: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初步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领会本文对读者的启示:只要不懈努力,勇不言败,执着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教学重点:
1、领会本文是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童话故事
2、理解本文对读者的启示
教学难点:
1、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
2、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突破:
理清丑小鸭的经历,并抽象、概括其品质与成长的关系;将丑小鸭的经历与作者的经历相比照,融入理解课文的学习活动中。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设疑激思-启发点拨-自主释疑-合作探究-鉴赏评价
师生互动:
一、设疑导入:
(师生活动:教师提供安徒生的信息,学生思考判断,由此切题)
①有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出生于一个鞋匠家庭。②他的祖母曾行乞街头,父亲是鞋匠,母亲靠帮人洗衣服来过日子。③他父亲早年逝世,13岁的他没有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便给别人当学徒,以及剧院的杂役。④他因为出身贫贱,不断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欺负,但他毫不气馁,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一名享誉世界的童话作家。他就是……
板书课题 (强调:1、国籍2、安徒生3、作品4、体裁)
二、质疑探究
(一)教师设疑引入新课,学生思考或讨论释疑
问题1:本文标题是《丑小鸭》,但它最后变成了白天鹅,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中受到哪些歧视和打击?
(学生自读、勾画、标注)
(二)教师指导阅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问题2:由于岐视和打击,使得丑小鸭在哪些地方流浪? 请分别找出来--(明结构)
(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 沼泽地--老太婆家--灌木林里---种田人家---花园里 )
问题3:由丑小鸭的流浪生活,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 理线索)
(教师启发点拨或引导 : 以 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 )
问题4:作者不厌其烦地叙述丑小鸭的艰难旅程,在这些挫折中,丑小鸭抱什么态度?有什么追求?
(学生思考、品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问题5:你由丑小鸭的形象,得到什么启示?你有相似的成长经历吗?(悟主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以达到情感价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