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140字。
成都武侯祠匾额对联注释
成都武侯祠由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三义庙等部分组成,占地约80亩(53000平方米)。是全国唯一的纪念蜀汉皇帝刘备、丞相诸葛亮等君臣合祀的祠堂。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文管所,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惠陵、汉昭烈庙始建于章武三年(223),武侯祠建于南北朝。从南北朝至元代,三者彼此为邻、又各自分开。宋代任渊《重修先主庙记》中三者的位置是这样的:“惠陵……有庙在其东,所从来远矣,大殿南向,昭烈弁冕临之,东夹室以袝后主,而西偏少南又有别庙,忠武侯在焉,老柏参天,气象甚古。”即惠陵在最西、其东稍南为武侯祠(约当今香叶轩位置)、其东北为昭烈庙。三者于洪武初合为一体。张时彻嘉靖二十六年(1547)《诸葛武侯祠堂碑记》说:“洪武初,以昭烈庙实为陵寝所在,令有司春秋致祭。蜀献王之国,首谒是庙,谓君臣宜一体,乃位武侯于东、关张于西,自为文祭之。盖至是武侯废祠,而乃以其碑碑庙中。”三者合一后,蜀人仍习称这复合体为武侯祠。明代末年,祠庙毁于战火。清康熙十一年(1672)修复。
成都武侯祠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在一条中轴线上。依次是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三义庙、古戏台七重,西侧是刘备陵园及其建筑。祠内有蜀汉历史人物塑像50尊,多出自清代民间艺人之手。蜀汉君臣上下济济一堂,是成都武侯祠的一大特色。这些塑像突出了忠义仁孝等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从清代起被人们视为喜神。祠内还有碑碣、匾联、钟鼓、三国文化陈列馆、三义庙、听鹂馆、香叶轩等景区、景点,内容丰富。成都武侯祠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博深,为国内外游客所关注、所称道。武侯祠的塑像群和陈列都集中保留、反映了“三国文化”的精髓。三国历史虽短,却非常精彩。魏、蜀、吴及多个军事集团相争,你死我活。军事、经济、文化,惊险奇异,丰富多彩。三国文化的主题思想是儒家文化与军事文化的高度结合。计谋诡诈中分慈惠宽严,刀光剑影下见忠义仁孝。武侯祠的匾额对联也集中地反映了这一主题。它继承了我国古代一般传统文化的精华,即儒家文化,又具有战争风云的特质,外交、兵家、权谋,彼此生死竞争。其激烈性、残酷性、曲折性、刺激性,比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是它特别引人瞩目,常被国内外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企业家,乃至一般群众视为治国、治军、管理企业、为人处世、治家教子等方面的教材、典范的重要原因。以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为代表的蜀汉英雄在三国中最讲忠义仁孝,将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结合得最好,是三国文化的典型代表者。这也是后世史学家、文学家和广大人民群众视其为“正统”的原因所在。
一、 惠陵
惠陵是武侯祠内最早的文物,始建于章武三年(223)。《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说:章武三年(223)四月,先主殂于永安宫,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八月,葬惠陵。按秦汉旧制,皇帝即位后便开始预作寿陵,但鉴于当时的战况,有可能是在章武二年冬天,刘备病重后才开始着手帝陵的选址和修建。梓宫五月回成都后,虽然当时已是夏天,却没及时入葬,大概与当时惠陵尚未建成有关。惠陵内合葬有先主的甘、穆二位皇后。《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说甘皇后(后主刘禅之母)先死,葬于南郡,追谥皇思夫人,迁葬于蜀,未至而先主殂陨。丞相诸葛亮向后主上言:念皇思夫人神柩在远飘摇,特遣使者奉迎。会大行皇帝崩,今皇思夫人神柩以到,又梓官在道,园陵将成,安厝有期。今皇思夫人宜有尊号,以慰寒泉之思,宜曰昭烈皇后。故昭烈皇后宜与大行皇帝合葬,臣请太尉告宗庙,布露天下,具礼仪别奏。后主准奏,事遂施行。也就是说,甘夫人与先主同时葬入惠陵。《三国志》又记载先主穆皇后于延熙八年(245)薨,合葬惠陵。即穆皇后是在先主入葬二十二年后入葬惠陵。这说明惠陵的墓门墓室是可以开启的砖室结构。按《三国志》作者陈寿为蜀汉重臣谯周的学生,曾在蜀汉任职,著名史官,当时人记当时事,其有关记载应是真实可靠的。后主在位四十年,按当时礼制每年至少三次率大臣们到惠陵、昭烈庙祭祀扫陵,他们来跪拜的对象必是真实可靠的。历史上又称其为昭烈陵、先主陵、刘备墓等。
汉昭烈陵 (惠陵)
注释 陵:天子之坟。
说明 蜀汉昭烈皇帝刘备之陵。书者不详。
帝本燕人,曾向乡祠崇百祀;
蜀为正统,漫言天下尚三分。 (惠陵)
注释 燕:河北,古燕国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