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和短语的区别<br>
<br>
有这样一则笑话:<br>
一老师要学生用“难过”造句,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从我家到外婆家去,有一条河很难过。”<br>
显然,老师要求学生用“难过”造句,是把它当一个词对待,取“难受”之意,而学生在句中却把“难过”误用成了一个短语,是“难得过”的意思。造成错误理解的原因是该学生不知道,在现代汉语中,同形的双音结构的语音单位,在有的语境中是一个词,在有的语境中可能是一个短语。<br>
例:①我请你吃饭。(“吃饭”是短语,指吃某顿饭)<br>
②共产党人不靠吓人吃饭。(“吃饭”是词,泛指生活或生存)<br>
③你把要带的东西都收好。(“东西”指物品)<br>
④第一次到北京,出了车站竟不辨东西。(“东西”是短语,指东方和西方,泛指方向)<br>
要把二者区别开来,首先是在特定的语言里,分析它的语义,一般说来,短语的语义往往是组成它的几个词的意义简单相加,如“有电”就是“有”和“电”两个词义的简单相加。而合成词的语义,不一定是组成它的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如“马路”不能说成“马的路”。同理,“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我心里很难过”,句中的“难过”是“难受、伤心”的意思,不是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有条河很难过”中的“难过”的意义就是两个词义的相加。由此便分辨出了前者是词,后者是短语。<br>
其次,从语法结构方面考虑,词的内部语素之间结构紧密,具有定型性和不可扩展性;短语内部词与词之间结构较松,可以拆开,可以扩展(即中间可以插入其它成分)。例①中“我请你吃饭”可以扩展成“我请你吃团圆饭”;而例②中则不能说成“共产党人不靠吓人吃早饭”。由此可见,运用扩展法是区别词和短语,特别是同音同形的词和短语的比较可靠的方法。<br>
.1. “天上落下个轻飘飘”<br>
──借代的用法<br>
<br>
南方某学校正在举行国庆四十五周年纪念大会,某班一学生目睹庆祝盛况激动不已,当场吟诗一首:“国庆到,国庆到,全国人民都知道,全校师生抬头望,天上落下个轻飘飘。”在场师生闻之无不捧腹大笑。在此,我暂且不说这位学生的诗写得怎样,只想说说“天上落下个轻飘飘”中借代的用法。<br>
借代,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它往往借用与本体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因此,通常又称它为换名。<br>
借代主要有以下几类:<br>
第一、形象特征代本体。如“红领巾走过来了”。用“红领巾”代少先队员。<br>
第二、局部代整体。例如“四十五双眼睛在盯着你”。用“眼睛”代人。<br>
第三、专有名词代泛称。“他是九十年代的雷锋”。用“雷锋”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br>
由此不难看出,恰当地运用借代这种方法能起到突出事物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引起联想,加深印象的作用。<br>
但是,借代如果运用不当,只会弄巧反拙。如文章开头引例,也许当时在场的人都能知道这“轻飘飘”借代指气球。但一旦离开当时气球凌空升起的特定环境,这“轻飘飘”指代什么,就有所不知了,因此,借代都必须具有明确性和代表性。例如用“布衣”代百姓,用“缙绅”代达官,用“纨绔”代贵族子弟,都有鲜明的代表性。而“轻飘飘”显然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它可以让人想象成空中散落的棉花、雪花、柳絮或小纸片等物,这样不仅没有起到形象描写的作用,反而把人弄糊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