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目标是“敲门砖”而不是“围墙”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4/20 8:57:55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4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240字。
语文教学目标是“敲门砖”而不是“围墙”

南丰职业中专学校  李晓宁

语文教学改革可真是热火朝天,有些本不成问题的基本常识,习惯做法,现在也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了。比如,教师上课要不要预设教学目标就是一个典型。我以为:主张教师不要预设教学目标的,并不是不要教学目标,而是说不要把教学目标当作一种限定,一种束缚。西方美学和解释学中的“读者理论”可作为依据。读者理论认为:文本只是一个多层面、未定性的、未完成的开放结构,其本身并不存在独立自足的意义,它的意义是在阅读过程中生成的。“读者理论”和课堂教学嫁接就有了教学目标不是唯一限定的说法,即教学目标、内容、程序、方法、结果都是在教学现场中,在与课文、学生的对话中生成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们历来就有“诗无达诂”“见仁见智”等说法,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可以找到依据:所谓“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阅读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 ,“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注意作品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造性的构建文本意义”,“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既然阅读是一种自我体验,是构建意义的过程,那么教师如果把教学目标当作一种课堂的“围墙”就是越俎代庖。下面具体谈谈我的看法:
一、教学有终极目标和次目标。
教学的终极目标是精神成长和精神成人,即培养学生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塑造学生的崇高人格。课堂教学又有次目标,但更要时时记住终极目标,次目标始终为终极目标服务。不但要目中有文,更要目中有人。因此,无论是教师预先设定的课堂教学目标,还是他的学生在课堂上所关注的问题都是属于次目标——具体目标,都是达到“精神成长、精神成人”这个终极目标的过程。对于文本意义的探究理解是阅读的应有意义,是教学的一个具体目标。但这个具体目标的达成,就是为了服务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学得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终极目标。
教学具体目标是由师生内在的共同活动来决定的,这是人本主义的课程观的体现,课堂只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至于结果则是开放的,因为学语文离不开学习者的意会、感受、顿悟。正是这样,我们才说:语文课的具体目标是生成性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