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论文摘要】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应该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转变观念,以辩证的观点,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形势;二是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三是要在研究方法上以指导为主,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四是要在评价上注重研究学习的过程,以肯定和鼓励为主。 <br>
【关键词】 语文 研究性学习 思考<br>
<br>
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各学科纷纷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始了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就语文学科而言,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究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笔者在此不揣冒昧谈一谈自己的肤浅认识。<br>
一、 观念宜活不宜死<br>
尽管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增加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提出了课题学习、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方式,但是,对于如何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意见或方案。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实践当中,有一些语文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教学模式上,或不懂,或不会,或不愿去创设和运用研究性的教学活动模式。笔者以为,这是我们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br>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自己必须率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打破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桎梏,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参与者。一方面,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由传统的注重教师的“教”,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强化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真正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促成学生能力思维和人格个性的全面发展。倘若教师自己的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改变,依旧死盯着高考指挥棒不放,那么,语文教学就仍然难逃“重复低效”的被动局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也必然成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