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古代文化常识
- 资源简介:
约12070字。
国学经典
姓名称谓: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ji)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②“名”和“字”意思相反的,如韩愈,字退之。古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字为“字”,如诸葛亮字孔明。
古人通常表示尊敬对方时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又称别字)。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字以上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缩为两个字,如“苏轼”可称“苏东坡”。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工部是官职),柳宗元被称为“柳河东”(河东是籍贯)。
(1)基本称谓
【直称姓名(或名)】①自称姓名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半乐亭记》),“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②用于介绍或作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传》)。③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治于后”(《《指南录)后序》。④尊者对卑者称名。如“求,尔何如”(《论语•先进》)。
(2)称字、号、道号、斋名
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称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五人者,盖当僚洲周公之被速,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称绰号】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一般是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