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05年高考诗歌鉴赏题集锦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8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5/14 20:04:3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3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1230字。
2003—2005年高考诗歌鉴赏题集锦
一、2003年全国卷诗歌鉴赏
(一)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的是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过去我们运用客观性命题的方法,即采用选择题的方法来考查这一能力,从2002年开始,运用了主观性命题的方法,2003年沿袭这一作法,继续采用主观性命题。
试题用了王维的五律《过香积寺》一诗来赏析,题目的切入点为“诗眼”。现在一般提“诗眼”往往是用来指一首诗的眼目,即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诗句,但过去更多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宋以后不少人认为,唐人五言诗工在一字,谓之“诗眼”,我们题目中讲的“诗眼”,也就是指这样的一个字。
王维这首诗的五六两句一向为人所称道,前人对此评解甚多,如《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引汪道昆的话说:“五六即景衬荒凉意,‘咽’字‘冷’字‘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咽’与‘冷’见用字之妙。”《唐诗从绳》中说:“五六是‘危石’边‘泉声咽’、‘青松’上‘日色冷’,成倒装句。”《缆斋诗谈》认为这两句写“泉遇石而咽,松向日丽冷,意自互用。”清人赵殿成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等等。可见,这两句中的诗眼当是“咽”、“冷”二字。这两句诗写的是: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呜咽之声;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两句中的“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再从全诗来看,诗人谓初“不知”有山寺,等到深入云峰,于古木林丛人迹罕到之处,,忽然耳边传来了一阵阵寺院的暮钟之声,而方始知寺之所在。前面几句的描写其实也都勾画了香积寺外山中的一种幽微僻静之景。现在“咽”“冷”二字更加烘托出了全诗所表现的孤寂之境。
对诗的赏析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如采用字的活用、句式的倒装这样的方法对“咽”、“冷”二字进行赏析,或从修辞的角度、心理的角度来鉴赏“咽”、“冷”二字的作用,也是完全可以的,只要赏析得恰当,都可给分。本题难度0.527,区分度0.409。
二、2004年全国卷诗歌鉴赏
(二)甲卷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游子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鉴赏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体味其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在古代诗人中,唐代张籍以语言平易通俗、意味深远浓厚著称,本题选用张籍的《秋思》一诗,是给考生一次很好的锻炼。
诗中写游子长年客居洛阳,见到秋风之中一片凄凉萧条的景色,不可避免地勾起对家乡和亲人的悠长思念。思念久久萦绕心头,挥之不去,自然就想提笔写家信,可是在铺纸研墨之际,一时却又涌起千头万绪,无从说起。但是捎信的“行人”出发在即,时间匆匆,于是千言万语无法细加考虑。及至捎信人就要上路,却又疑惑和担心刚才因为匆忙,是否漏写了什么,这种疑惑和担心越来越强烈,促使游子出现“又开封”的举动。
此诗撇开游子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信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非常真切而细腻地表现了长年旅居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关切之情。只要言之有理,对诗歌的赏析允许有不同的角度和理解。关于本诗的细节,如果认为是游子在匆忙之中千言万语说不尽,等捎信人出发之际,又觉得有话要说,于是拆封补写,那也是可以认同的一种解释。
(三)乙卷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①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