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10
- 资源简介:
约3350字。
第三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理清作者介绍事物、说明事理的方式。
3.体会中国古代建筑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4.探究中国建筑对当下城市规划、建设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对待中国古建筑的问题。
自主预习
一、相关材料
1.关于作者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23年毕业于清华。1924年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后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后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1946年在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后主持创建中国营造学社。主要著作《清室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主要建筑作品有:纽约联合国大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曾参与北京市城市规划与建设。
2.写作背景
本文发表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0年5月7日梁思成发表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1953年,在极“左”思想影响下,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一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全部老北京城。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并蒙受不公正对待。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
二、文本研读
1.中国建筑的特征有哪些?
2.如何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3.什么是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4.中国古建筑是保护还是拆毁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谈谈你的认识。
课堂探究
一、布置任务
我们生活在被建筑包围的城市,每天穿梭于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和我们的生活工作密不可分。我们也经常能接触到如北京故宫、皖南民居等中国传统建筑,它们历时很长,分布很广,形式多样。但是,《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类学术论文,我们大多读不懂,也不喜欢读。那么,教材编写者将这样一篇文章选入教材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把它放入本单元中?如果你是教材编写者,请写出你将这篇文章选入教材及单元的理由。
要求:可多角度思考,如单元专题、文章本身、读者(学生)、现实意义等,有理有据。
二、课堂交流
1.小组交流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