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10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7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1/3/26 8:01:2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1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350字。

  第三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理清作者介绍事物、说明事理的方式。
  3.体会中国古代建筑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4.探究中国建筑对当下城市规划、建设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对待中国古建筑的问题。
  自主预习
  一、相关材料
  1.关于作者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23年毕业于清华。1924年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后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后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1946年在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后主持创建中国营造学社。主要著作《清室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主要建筑作品有:纽约联合国大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曾参与北京市城市规划与建设。
  2.写作背景
  本文发表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0年5月7日梁思成发表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1953年,在极“左”思想影响下,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一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全部老北京城。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并蒙受不公正对待。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
  二、文本研读
  1.中国建筑的特征有哪些?
  2.如何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3.什么是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4.中国古建筑是保护还是拆毁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谈谈你的认识。
  课堂探究
  一、布置任务
  我们生活在被建筑包围的城市,每天穿梭于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和我们的生活工作密不可分。我们也经常能接触到如北京故宫、皖南民居等中国传统建筑,它们历时很长,分布很广,形式多样。但是,《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类学术论文,我们大多读不懂,也不喜欢读。那么,教材编写者将这样一篇文章选入教材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把它放入本单元中?如果你是教材编写者,请写出你将这篇文章选入教材及单元的理由。
  要求:可多角度思考,如单元专题、文章本身、读者(学生)、现实意义等,有理有据。
  二、课堂交流
  1.小组交流记录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